雪夜凶杀案犯罪心理分析
东北冬月的风雪夜,寒风凛冽肆虐,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像神人扯碎的棉花球,纷纷扬扬。在这偏僻的小村庄里,一家灯火通明的房屋显得格外突兀。当风雪夜的寂静被打破,一通报警电话牵出了隐藏在平静下的暗流。
(一)案件回顾
11月18日凌晨,吉林东辽县某派出所接到了一通报警电话。电话那头,一个女人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恐惧:“我家外面有个人,转悠了很久了,我很害怕……”报案人的声音透露出恐慌,仿佛正在面临某种危险。派出所民警迅速反应,派出警力赶往现场。
警方到达现场后,发现一起惨烈的命案:中年妇女李慧(化名)身中数刀,倒在血泊之中;她的儿子刘明(化名)被割喉重伤昏迷。现场财物并未被翻动,基本可以排除图财的可能性。警方开始怀疑,这是一起有预谋的。
现场房屋所在的村庄仅有两个机动车出口,但都没有发现除警车外的其他车辆痕迹。警方推测,凶手逃窜时可能未使用交通工具,可能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他无法远逃,只能藏匿在附近的隐蔽之处。
警方立刻在村庄及周边设置了卡点,封锁各个路口,防止凶手逃逸。他们开始调查凶手的身份和动机。通过排查,警方在死者住宅附近发现了一个可疑的窝棚,里面扔有酒瓶。警方怀疑凶手可能在此潜伏。
经过进一步调查,警方锁定了一个名叫周晓龙的嫌疑人。通过调查得知,此人实际上是隔壁村的周志贤,平日里喜欢打牌,没有稳定职业。警方怀疑他可能与李慧之间存在某种纠葛。
当警方到达周志贤的住处时,却发现他已经失踪。警方便确认周志贤具有重大嫌疑,开始大规模的抓捕行动。一方面继续严守包围圈并派出警力搜查;另一方面派人守在周志贤家中及其亲属家中。就在这样的紧张氛围中,周志贤在一个电信基站附近被发现踪迹。警方设下计谋让他以为警方已经撤离村庄而主动现身。最终他被当场抓获并承认杀害李慧的犯罪事实。
关于犯罪动机周志贤表示他与李慧之间存在一段暧昧关系但李慧希望断绝来往他坚决反对最终导致悲剧发生风雪夜背后的故事就此揭晓于法律的铁腕之下东北的冬月依旧寒冷而人心更加需要温暖与关爱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李慧的决绝让周至贤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在11月18日的那个夜晚,周至贤悄悄跟踪妻子李慧的行动,潜伏在窝棚里等待时机。当看到李慧的丈夫半夜离家去矿场后,他便来到李慧的住处门口等待。他试图与李慧交涉,希望两人能够复合,但遭到了李慧的坚决拒绝。面对这样的回应,周至贤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那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夜晚,李慧被周至贤残忍地捅死,而她的孩子也因为被惊醒而被周至贤割伤。犯下如此残忍的罪行后,周至贤逃离了现场,躲藏在两村之间的山上。他试图自杀,但却无法成功。在警车的离开之后,他选择回家补充食物和水源,打算洗个澡后服用农药自杀。
周至贤的犯罪行为让人震惊,但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对警方表示从未后悔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一切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他解释说:“她对我实在太无情。”这个看似简单的回答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周至贤的行为展现了初犯的典型特点。初犯是指那些第一次犯罪的人,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已经形成了犯罪心理结构,并且是有预谋地进行犯罪行为的。这类犯罪人往往具有经验不足、技能不熟练的特点,但同时也容易形成犯罪团伙,共同犯罪。
在犯罪过程中,初犯的心理特征以紧张和恐惧为主,程度取决于其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度。而在犯罪后,初犯可能会出现多种心理状态,如自满、恐惧、心虚、紧张和悔罪等。周至贤的行为表现出的矛盾心理正是这些心理状态的表现。他一方面想要逃避警方的追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自我放弃的消极态度。
与初犯不同,偶犯通常是随机犯罪,犯罪情景对其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与初犯相比,偶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形成更为短暂,不用经历初犯那种激烈的动机斗争和发展历程。
周至贤的犯罪行为是初犯的典型案例。他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包括恐惧、紧张、自满、心虚和悔恨等。他也展现出了初犯与偶犯之间的区别,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犯罪心理学提供了有力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