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出现胎盘早剥的原因
妊娠满20周后或至分娩期,胎盘本应在胎儿顺利娩出后才与子宫壁分离。有时胎盘却会提前从子宫壁部分或全部剥离,这种情况被称为胎盘早剥。这是一种在妊娠晚期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其起病急、进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危及母儿的生命。那么,引发胎盘早剥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国内,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大约在4.6‰至21‰之间。其发生率的高低与分娩后是否对胎盘进行仔细检查有关。有些轻微的胎盘早剥在临产前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在产后检查胎盘时,才会发现早剥处有凝血块压迹,这类患者很容易被忽略。
胎盘早剥的具体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血管病变:胎盘早剥的孕妇可能并发重度妊高症、慢性高血压及慢性肾脏疾病,尤其是全身血管病变者居多。当底蜕膜螺旋小动脉发生痉挛或硬化时,会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乃至破裂出血。这些血液流至底蜕膜层形成血肿,从而导致胎盘与子宫壁剥离。
2. 机械性因素:外伤,特别是腹部直接受到撞击或摔倒在地面等,都可能引发胎盘早剥。行外倒转术矫正胎位、脐带过短或脐带绕颈、分娩过程中胎先露部下降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胎盘早剥。在双胎妊娠中,如果第一胎儿娩出过快或羊水过多,破膜时羊水流出过快,使子宫内压骤然降低,也可能导致胎盘剥离。
3. 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在临产后,如果孕产妇长时间保持仰卧位,可能会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由于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而子宫静脉却出现瘀血,导致静脉压升高。这可能导致蜕膜静脉床瘀血或破裂,从而引发部分或全部胎盘剥离。
胎盘早剥可分为轻型与重型。轻型以外出血为主,伴有轻度腹痛或无明显腹痛,胎盘剥离面不超过总面积的1/3。而重型则以内出血为主,伴有持续性腹痛、子宫收缩、宫底升高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休克和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胎盘剥离面超过总面积的1/3。
对于产妇的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产妇状况良好,出血以显性为主,宫口已开大,且预计短时间内可分娩,可以先破膜,必要时配合静脉点滴催产素以缩短产程。对于重型胎盘早剥或短期内无法结束分娩的轻型胎盘早剥,以及有胎儿宫内窘迫征象的情况,应行剖宫产。在剖宫产过程中,取出胎儿和胎盘后,应注射宫缩剂、按摩子宫以促进子宫收缩。如果处理后子宫收缩仍不好,可考虑进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对于剖宫产中的子宫胎盘卒中情况,是否切除子宫应慎重考虑。如伴有宫缩不良且经各种救治方法均无效、出血量多时,为挽救孕妇生命,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对于胎龄小、胎盘剥离面小、阴道出血少且母婴情况良好的情况,可在严密监护下采取期待疗法。更多相关知识推荐阅读流产网小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