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参保人次上亿
沈阳的城市定制型惠民医疗保障项目“盛京保”于五月中旬正式上线,其背后所代表的“惠民保”概念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与此天津首个指导监督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天津惠民保”也即将亮相。这些都在标志着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繁荣态势。
在保费低廉、投保门槛不设限的大背景下,惠民保的持续发展及其运营模式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为了打造高质量的“长期主义”惠民保,业内专家给出了他们的建议:推进市场与行政机制的数据赋能,提倡契约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并在的指导下强化筹资部署。其中,提高参与力度,进而提高参保覆盖面显得尤为重要。
“盛京保”以115元一年的惠民价格,为参保人提供了包括医保内外住院费用、门诊高值药品自付费用等多重保障,且保障额度高达150万元。其老少同价,无需体检、不限年龄、户籍和职业的特性,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圈粉。与此天津的惠民保项目也即将启动,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始对惠民保产品进行迭代升级。
作为普惠型医疗补充保险,惠民保凭借保费便宜、购买门槛低、保额较高三大特性迅速在全国扩容。其赔付范围主要集中在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以及一些重大疾病的特效药费用。尤其对于那些年岁较高、身患慢性疾病的人群,惠民保的开放投保,解决了他们的投保难、投保贵等问题,覆盖人群更为广泛。
纵观各地惠民保产品,其投保规则一般较为宽松,没有年龄、职业限制,也不涉及详细的健康告知询问,只要有当地医保就能投保。这也使得惠民保成为了一种适合特定人群的现象级保险产品。如广西省级普惠型补充医疗险“惠桂保”就特别适合老年人群、存在健康问题的人群以及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
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和产品升级迭代问题也受到了关注。目前,各地参保率和赔付率差距较大。为了提高参保率以及投保群体的“获得感”,业内人士建议允许和鼓励各地使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惠民保保费。这将有助于提高参保率,规避逆向选择,并增强地区间惠民保的公平性。
惠民保作为一类现象级保险产品,其低保费、低门槛的特性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关注。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引导、市场化运作、数据赋能等多方面做出努力,让更多人享受到惠民保带来的福利。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提出了关于惠民保业务的几项重要建议。她主张以年度为单位,全面公开惠民保的相关数据,这不仅包括费用方面,还有赔付情况和参保信息等,以增强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感。
张琳强调,透明度的提升是惠民保赢得民心、提升公众信任的关键。社会公众有权知道他们所参与的保险项目的具体运作情况,这样不仅能消除疑虑,还能增加公众对惠民保的理解和认同。
关于费用方面,她建议为惠民保业务划定明确的费用范围。她指出,费用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过低的费用可能会使保险项目无法持续运营,无法真正发挥其保障作用;而过高的费用则会加重公众的负担,削弱公众对惠民保的支持和参与度。
她进一步解释说,划定费用范围并非限制竞争或固定成本,而是为了确保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风险水平、运营成本、预期赔付等,以制定出既合理又公平的收费标准。
张琳的建议旨在让惠民保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她希望通过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提高公众对惠民保的信任度和参与度;通过合理的费用设定,确保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发挥其社会保障的作用。
张琳的建议体现了对惠民保业务的深思熟虑和高度关注,旨在让这项业务更加公开、透明、公平和可持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