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孕期自我监护
身为孕妈妈,自从怀孕的第4个月开始,便踏上了医院的产检之旅。孕期是一段长达十月的时光,腹中胎儿的生命异常变化可能随时发生,其中许多变化还常常在家中悄无声息地进行。孕妈妈应当掌握一些在家中进行胎儿监护的小窍门,确保母婴的健康与安全。
随着孕期的推进,孕妈妈们不能总是寻找医生的帮助。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一些自我检查的方法,那么就可以及时发现胎儿的异常情况。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自我监护小窍门:
1. 推算胎儿大小与胎龄是否相符
通过测量子宫高度,我们可以间接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羊水的状况。从怀孕20周到26周,子宫底高度每周都会上升1厘米。而在36周后,由于胎头下降或入骨盆,子宫底高度的上升速度会放缓甚至下降。
具体测量方法是:孕妈妈排尿后仰卧,双腿蜷曲,左手摸清耻骨联合上缘,右手触摸子宫底部。然后请准爸爸或其他亲属测量耻骨联合上缘到子宫底的距离。根据胎儿在不同月份的胎位变化,可以推算出胎儿的胎龄。专家提示,要准确计算胎龄,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每周为7天,每月为4周。测量前务必排空尿液,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 倾听胎儿的心跳声
胎心是反映胎儿在子宫内状况的直接指标。在怀孕的第六个月时,我们可以在孕妈妈的腹壁上听到胎儿心脏跳动的声音。它就像钟表“嘀嗒”的走动声,速度很快,每分钟大约120-160次。孕妈妈在产前检查时,可以先请保健医生确定胎心的位置,然后在家中每天由丈夫用木制听筒听1-3次。如果胎心每分钟超过160次或少于120次,或者跳动不规律,那就可能是胎儿在子宫内有缺氧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3. 计数胎动次数
胎动次数也是反映胎儿在子宫内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孕妈妈怀孕18-20周后,胎儿在子宫内的动作,如伸胳膊蹬腿等,就是胎动。胎动一开始较少,然后逐渐增多,通常在怀孕的29-38周达到高峰。计数胎动的方法为:孕妈妈仰卧或左侧卧在床上,把两手掌放在腹壁上。每天早、午、晚各数1小时,然后把3个小时的胎动数乘以4,得到12小时的胎动次数。如果胎动次数少于20次,或比平时减少一半,或者胎动过于频繁,结合胎心的异常变化,可能意味着胎儿面临危险,需要立即就医。如果12小时的胎动次数在30次左右,那么说明胎儿的状况良好。
孕期是一段充满期待的旅程,但也是一个需要格外小心的阶段。掌握这些自我监护的小窍门,孕妈妈们可以在家中安心地等待宝宝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