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鼻炎 依体质寒热用药
在繁忙的机车行里,林医师与一位憨厚的老板就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展开了对话。老板忧虑地询问:“吃了过敏性鼻炎的药,会不会口臭?”林医师幽默地回应:“我就是怕你不口臭。”这不仅是一句玩笑,也揭示了治疗过敏性鼻炎时需要考虑的个体差异。
对于西医来说,治疗过敏性鼻炎主要依赖抗组织胺及类固醇等药物。在中医的视野里,治疗过敏性鼻炎需要依据体质的“寒”“热”来用药。不同的体质,用药不同,讲究平衡。正如中医的辨证施治,如同西医的鉴别诊断,都是为了让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对于鼻炎患者而言,鼻涕的状态是判断寒症还是热症的重要依据。如果鼻涕稀白如泡沫,透明如胶水状,多为寒症;而如果鼻涕浓稠呈黄绿色,则可能是热症。如果为热症患者使用热性的药物,可能会加重病情,就像“火上加油”。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感冒的经验。亲友们常常建议喝姜汤来发汗,有时候病好了,有时候却会使喉咙不适,声音消失。这是因为姜汤属温热性,对于“风寒感冒”有效,但对于“风热感冒”则不对症。就像为“风热感冒”的病人再食用羊肉炉、姜母鸭等热性药膳,可能会引发问题。
中医的“风寒感冒”多由病毒引起,而“风热感冒”、“温病”则大多由细菌或少数病毒引起。像引起恐慌的SARS,其病源是病毒,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
机车行的陈老板经过林医师的辨证施治,被诊断为“外寒内饮”,也就是呼吸道及肺的粘膜组织因过敏而肿胀积水。为他开的小青龙汤,其中药材性质均属温热,经过温化燥化,陈老板的病情有了明显改善。因为药物可能有点温热化过头,陈老板出现了口臭。林医师需要调整剂量,以免病情加重。
中医在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这被称为“瞑眩反应”,表示用药效果到位。对于陈老板可能出现的黄眼屎问题,林医师也要密切关注,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篇关于中医治鼻炎的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依据体质寒热用药的重要性,强调了辨证施治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中的关键作用。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食疗方法,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