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为何不愿做全科医生?
当前社会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居民对社区医生的资质和能力存在疑虑,小病不愿进社区医院,甚至连感冒都倾向于前往大医院,这无疑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国务院已明确提出,至2020年,我国应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这一举措对于改善和提升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以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卫生服务的核心力量,被誉为居民健康防线的“守门人”。长期以来,全科医生队伍面临人数少、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等问题,导致医务人员对从事全科医疗的积极性不高。在湖北,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2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通过专科转岗培训而来。收入微薄、工作压力大是制约全科医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为例,他们实际上长期负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其职责与全科医生相似。全科医生的收入和生活待遇却远远不如预期。如武汉市著名的全科医生王争艳,每月收入仅2300多元。在孝感的一名全科医生更是抱怨工作强度大、琐事繁多,每月工资仅千余元。这些问题无疑打击了全科医生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为了推动全科医生制度的成功实施,必须重视调动全科医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而这其中的核心在于让全科医生成为一个充满尊严的职业。全科医生应具备独立处理多种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只有让优秀的全科医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才能真正实现“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
为此,各级必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全科医生的待遇问题,切实增加投入,确保全科医生能获得与付出相对应的劳动报酬。还应推出与全科医生制度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如真正落实全科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如果我们的努力能够使得全科医生通过劳动获得更好的生活,赢得社会的尊敬,并激发他们对职业的热情和自豪感,那么这项制度就真正具有了生命力。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全科医生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居民健康的有力守护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