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煤矿透水原因
地质条件因素与人为管理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煤矿透水事故分析
一、地质条件因素剖析
岩层结构复杂多变
榆林煤层的构成较为复杂,主要由泥岩夹砂岩组成。这种岩层结构破裂性较大,容易形成透水通道,为地下水渗入矿井提供了途径。
断层与裂隙发育加剧渗透
区域内存在大量的断层和天然裂隙,这些地质构造加剧了地下水的渗透作用,使得地下水更容易向工作面渗透,增加了透水风险。
地下水位偏高诱发透水风险
煤矿周边地下水位较高,长期开采导致水压失衡。这不仅增加了开采难度,更进一步诱发透水风险,威胁矿井安全。
二、人为管理因素揭示问题核心
安全投入不足导致防治水措施不到位
部分煤矿在安全投入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有明确的《防治水细则》要求实施物探和钻探工作,但仍有煤矿未落实相关措施。探放水人员的短缺也成为一大问题,如某些煤矿全矿仅有一名持证人员,严重制约了防治水工作的有效开展。
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引发管理漏洞
安全管理机构缺失的问题突出,部分煤矿未能设置安监科、地测防治水科等关键职能部门。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存在技术岗位一人多职的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被责令停产,部分煤矿仍冒险作业,未能有效排查老空区积水等隐患。
技术管理薄弱与培训缺失加剧风险
技术管理体系的缺失,尤其是未建立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导致水文地质调查不充分。技术文件的审核流于形式,作业规程和探放水设计缺乏专业的编制与审核。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缺失,缺乏透水征兆的辨识能力,自保互保意识薄弱。这些问题共同加剧了煤矿透水风险。
三、中介机构失职加剧问题复杂性
部分地质报告存在数据造假或分析不实的问题。这些不实的报告导致灾害评估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埋下了巨大隐患。
四、事故连锁机制揭示因果链
地质条件为透水事故提供了自然基础,而管理上的漏洞如隐患排查不彻底、防治措施执行不力等直接放大了风险。这两大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透水与泥沙溃入井巷的严重后果。要有效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必须综合考虑地质与管理两大因素,加强预防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