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树上浙江作文
《生活在树上》:一篇引发广泛关注的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
一、作文概览
这篇作文以“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期望的关系”为主题,巧妙地运用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隐喻,构建了一个关于“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的辩证逻辑。考生通过此逻辑,深入地了个体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文中,考生引用了海德格尔、麦金太尔等西方哲学家的观点,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现出深厚的哲学素养。
二、独特的写作特点
1. 语言风格:
该作文的语言风格独特,运用了如“嚆矢”、“振翮”、“孜孜”等生僻词汇,以及“赋魅”、“祓魅”等富有哲学术语的词汇。虽然部分用词被指出存在错误,如“薄脊”应为“瘠薄”,“祓魅”应为“祛魅”,但这并不影响其整体的语言风格。这种独特的用词,既展现了考生的文字功底,也反映了其深厚的阅读积累。
2. 结构特征:
作文的结构特征明显,采用了哲学论文式的论证框架,逻辑严密且表述抽象。开篇以种子萌芽的意象隐喻个体成长,结尾则回归现实生活场景,形成了首尾呼应的完整结构。
三、评价与争议
1. 正面评价:
阅卷组对这篇作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展现了“老到的文字功底”和“深刻的思想性”,并称之为“几十年罕见的考场佳作”。语文教育者也对考生的社科经典阅读能力表示肯定。
2. 争议焦点:
虽然这篇作文获得了高度评价,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作文存在“堆砌辞藻”、“刻意炫技”的嫌疑,部分句子存在语法不通顺的问题。专家则提醒,不宜模仿这种晦涩的文风,避免将“不好读”等同于“高水平”。
四、分析与建议
这篇作文不仅反映了高考评价体系对思辨能力的重视,也揭示了写作的真谛在思想与表达的清晰度之间找到平衡。考生通过引用哲学观点,深入了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期望的关系,展现出了深厚的哲学素养。这种深刻的思考必须以清晰的表达为基础。
考生在引用哲学观点时,需确保其服务于主题和观点,避免沦为“掉书袋”。考场作文的特殊性也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考虑读者(阅卷者)的接受度。即使思想再深刻,如果表达不清,也会影响到作文的最终得分。
这篇作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的机会,也为我们指明了写作的方向。在追求思想的我们也要注意表达的清晰度,确保二者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