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鼻咽癌常被误诊 单侧耳鸣为鼻咽癌预警
介绍鼻咽癌误区:青少年患者易误诊与广东地区高发背后的真相
鼻咽癌,这一常见的肿瘤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伴随着一些误解和混淆。作为鼻咽癌的高发地区,广东的市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了解真相。
专家指出,青少年鼻咽癌病例虽然发病人数较少,但误诊率却相当高。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鼻咽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医患双方容易缺乏警惕,导致容易忽视其存在的可能性。与此一些市民中流传的“鼻咽炎会引发鼻咽癌”的说法,实际上是严重的误导。鼻咽炎和鼻咽癌之间并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其治疗手段也截然不同。
鼻咽癌的致病原因多样,包括化学致癌、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在广东地区,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铵致癌物质、空气污染以及遗传因素都是导致鼻咽癌高发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鼻咽癌患者有家族病史。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一个病区里,有三分之一的病例存在肿瘤家族史,其中大部分是直系亲属患的是鼻咽癌。
对于鼻咽癌的诊断,通过验血检验三项指标可以确诊。鼻咽癌患者血清中VCA-IgA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有10%~15%的正常人的EB病毒血清也会呈阳性反应。EB血清滴度越高,鼻咽癌发病率越高,当三项指标都呈现高位时就需要进行活检。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鼻咽癌早期发现绝大部分可控可治。预防鼻咽癌,市民们不应轻信药品广告宣传的鼻咽炎药物,要坚持定期体检,有条件的定期做血液EB病毒检查。发现不明原因的鼻塞、流鼻血、偏头痛、耳鸣等症状在使用消炎3~5天无效后,应考虑作专项检查。尤其是广东籍的患者,颈部出现肿块时应第一时间去专科医院检查。
市民们应尽量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取,经常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尤其是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的人士。限制烟酒,少吃煎炸及辛辣食物,这些都是降低鼻咽癌风险的有效方法。
了解鼻咽癌的真相,提高警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战胜鼻咽癌的关键。让我们共同为健康努力,远离鼻咽癌的威胁。《单侧耳鸣:鼻咽癌的预警信号》
在广大市民之间,流传着一种说法:严重的鼻炎、咽喉炎可能会导致鼻咽癌。专家对此进行了澄清。他们强调,鼻咽炎是由细菌引发的疾病,而鼻咽癌则是一种肿瘤疾病,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必然的联系。
鼻咽炎的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鼻水,甚至可能出现出血。而鼻咽癌在出现并发症时,才会表现出相似的症状。鼻咽癌的病程发展迅速,从癌细胞突变开始,短短3至6个月就可能发展到中晚期。在此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偏头痛、鼻塞、流鼻血、耳鸣、视力下降等症状。而部分早期患者则可能无明显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鼻咽癌的误诊情况相当普遍,尤其是在医疗和检测条件不足的农村地区。常见的误诊情况包括:脖子出现肿块被误诊为淋巴结发炎,民间中医常常当作“瘰疬”治疗,然而癌细胞并未因此消失;因肿瘤导致的耳鸣被误诊为中耳炎;以及肿瘤导致的面部发麻被误诊为三叉神经痛等。
值得注意的是,鼻咽癌的一个典型症状单侧耳鸣,往往被误认为是普通的神经性耳鸣或中耳炎。但实际上,这种耳鸣可能是由于肿瘤压迫神经所致。青少年患者的鼻咽癌病灶较为隐蔽,单纯的活检检查未必能准确诊断,配合验血、检查EB病毒血清则能更明确地确诊。
据不完全统计,鼻咽癌一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高达95%,而中期和晚期的五年存活率则较低。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鼻咽癌患者在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早期患者仅占一小部分。
对于出现单侧耳鸣、偏头痛、鼻塞、流鼻血等症状的市民,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鼻咽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加强公众对鼻咽癌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早期发现率,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