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肿瘤死亡与抗药性有关 专家直面肿瘤抗药性
近日,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一成果克服了ABC转运泵介导的肿瘤多药抗药性,因此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及2011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针对这一引人注目的进展,我们采访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实验研究部主任、抗癌药物研究室主任符立梧教授,为我们解读肿瘤多药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符立梧教授指出,根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分钟就有6人确诊为恶性肿瘤。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化疗和放疗。尽管手术和放疗是局部治疗方法,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能够消除原发灶及转移病灶,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两大因素却限制了肿瘤的成功化疗: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和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抗药性,特别是多药抗药性(MDR)。
符教授强调,90%以上的癌症死亡与肿瘤细胞的抗药性有关,特别是多药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的产生,主要是因为ABC转运泵在肿瘤干细胞中的过度表达。ABC转运泵是一种跨膜蛋白,研究发现其中11个成员与肿瘤的MDR有关,而最重要的是ABCB1、ABCC1和ABCG2的过表达。
为了克服这种多药抗药性,符立梧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三种思路:泵“失灵”、泵减少和泵无功。其中,针对ABCB1的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抗癌药物能够抑制ABC转运泵功能并逆转MDR。这些TKIs与传统抗癌药物之间的毒叉较少,且与传统抗癌药物合用时,部分具有协同作用。特别是对于MDR肿瘤细胞,如Erotinib和Lapatinib等TKI能够增加传统细胞毒类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为MDR肿瘤病人带来希望。
符立梧教授还介绍了非抗癌药物如Sildenafil和粉防已碱等也具有很强的体内外逆转MDR作用,对抗癌药物血药动力学无影响,被认为是第三代MDR逆转剂,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其中,粉防已碱的逆转MDR活性已经得到了四川大学王锋鹏教授的改构研究支持,其改构物溴化粉防已碱已经与康弘药业合作开发,并获得了SFDA的临床批文。这一研究成果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FG020326全面逆转MDR现象,为肿瘤治疗带来曙光
符立梧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验研究部主任,带来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研究成果。他介绍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抑制剂FG020326,这是一种第三代MDR逆转剂。FG020326能够在体内外强烈逆转由ABCB1介导的MDR现象,对抗癌药物的血液动力学没有负面影响,这一发现对于肿瘤治疗来说无疑是一道曙光。
面对MDR肿瘤细胞的多药抗性,符立梧教授的研究团队不断探索新的解决策略。他们发现通过减少ABC转运泵的表达可以有效克服MDR。利用siRNA技术沉默MDR1基因,进行体内外逆转ABCB1介导的MDR研究,这一方法显著提高了MDR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这为解决肿瘤治疗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符立梧教授还提到了一些新型抗肿瘤化合物,如AMAD和Bullatacin等天然化合物,它们不仅对敏感细胞有效,而且对多种ABC转运泵介导的MDR细胞也具有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这些研究为开发新型抗癌药物奠定了基础。他首次建立了以Fura 2-AM为探针荧光测定方法,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快速筛选MDR的逆转剂及进行ABCB1、ABCG2功能测定。
多药抗药性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符立梧教授的研究成果虽然尚未应用于临床,但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临床联合应用提供了指导方向。他的研究为肿瘤病人带来了希望,也为未来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影响因子高达264.6。这些成就充分展示了符立梧教授在抗癌药物研究领域的深厚实力和卓越贡献。
这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对于广大肿瘤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线生机。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创新药物将会应用于临床,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符立梧教授的研究团队将继续努力,为攻克肿瘤这一难题做出更大的贡献。期待他们的未来研究能够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将密切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广大读者带来最新的信息和深度解读。,,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邮箱或电话(联系方式已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