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中青年心脏性猝死 过度劳累或是主因
近年来,令人心悸的调查数据不断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因心脏性猝死离世,人数竟然达到了数十万之多。这个现象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悲剧频发?其中,又隐藏了怎样的健康隐患呢?
研究发现,猝死与一种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症有着密切的联系。慢性疲劳综合征,简称“慢疲征”,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1987年正式命名的。这是一种身心双重疲劳的表现,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将会导致体内激素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甚至可能引发过劳死。这一病症正悄然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轨迹。
数十万中青年正饱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困扰。据调查数据显示,都市人的发病率高达20%左右。在存在疲劳症状的人群中,女性占据了67%的比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3-45岁之间。职业女性因其承受的巨大工作压力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再加上特殊的生理特点,更容易成为“慢疲征”的受害者。专家指出,在南京中青年人群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疲劳症状。其中,媒体从业者、销售人员、医生、IT人员以及写字楼白领是主要发病群体。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正常的健康人在疲劳后,经过一晚的休息便能恢复充沛精力。“慢疲征”患者却在隔天起床时仍感到极度疲倦。这种强烈的疲劳感如果持续半年或更长时间,便会出现轻微发烧、咽喉痛、淋巴结肿大、注意力下降、全身无力等症状。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感冒来治疗。实际上,这是因为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导致了体内荷尔蒙代谢失调和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异常,从而引发免疫力下降,增加了感染疾病的概率。
猝死多是由心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但这些病并非毫无征兆。猝死前往往会出现疲劳、昏昏欲睡、自我感觉心力不济、经常感冒等症状。如果此时能够认识到危险的来临,及时去看医生、调整心理状态或休息,就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预防猝死关键在于自我放松,看淡名利,要摆正身体与工作的关系。工作再重要,对社会贡献再大,也是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能报效社会就英年早逝,这无疑是最大的损失。我们应该注重身体健康,珍惜生命,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