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心理障碍是一种被认为是不健康或变态的心理功能状态,常称之为心理病理或心理障碍。这种心理病理学功能涵盖了情绪、行为或思维过程的扰乱,它们会导致个体痛苦或阻碍个体达成重要目标。
一、心理障碍的性质
心理障碍不仅仅是单一的心理现象,而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复杂问题。从生物学角度看,脑内结构异常、生化过程和基因都可能产生影响。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动力学模型强调心理或社会学因素在心理病理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许多心理障碍被看作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正常”的精神冲突和自我防卫过程的延伸。早期童年经历对个体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行为常常由人们意识不到的驱力和愿望所驱动。心理病理症状的根源深藏于无意识冲突和观念中。这些精神冲突大多源自本我追求快乐的冲动与超我强加给人的内化社会限制之间的斗争。个体常常使用压抑和否认等防御机制来逃避由于动机冲突引起的痛苦和焦虑。如果防御机制被过度使用,可能会歪曲现实或导致个人失败的行为。
行为主义模型认为,变态的行为与健康的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学习和强化获得的。心理障碍的症状出现是因为个体学会了自我挫败的或无效的行为方式。依赖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些可能导致不适应行为的过程。认知模型强调人们对自身、他人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感知或思考方式。心理问题往往源于对现实情境的歪曲感知、错误推理以及不良的问题解决策略。某种特定类型的行为是否会引起个人的适应问题,部分取决于这种行为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如何被看待。
二、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障碍可分为神经症性障碍和精神症性障碍两大类。神经症性障碍是相对较为普通的心理问题,个体没有脑异常的迹象,没有广泛的非理性思维,没有违反基本规范,但体验到主观的痛苦或自我挫败的模式。而精神症性障碍在性质和严重程度上有别于神经性障碍,行为显著偏离社会规范,伴随的理性思维和情感过程的混乱。
三、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
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包括与物质滥用有关的障碍、躯体障碍、性障碍、通常在婴儿、儿童或少年期诊断的障碍、饮食障碍等。其中,焦虑障碍是常见的一种,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怖症、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会长时间感到焦虑或担心,但没有受到特定危险威胁。惊恐障碍则表现为无预期的惊恐发作,伴随自主神经系统的高兴奋性和眩晕等躯体症状。恐怖症的患者会非理性地害怕某一特定物体、活动或情境。强迫症的患者则无法摆脱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创伤后应激障碍则是一种通过回忆、梦境等重新体验创伤事件的焦虑障碍。这些心理障碍都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关注,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一、焦虑之源
人类在进化的长河中,天生具备一种对于潜在危险的警觉和防备心理,这种预备假设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当我们的脑内神经递质GABA的水平降低时,焦虑的情绪便会悄然而至。焦虑障碍,有时也被称为恐怖症,其成因复杂且多元。
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来看,焦虑障碍的症状源于内心深处的精神冲突或恐惧,它们试图保护个体免受心理伤害。惊恐发作往往是无意识冲突的爆发。强迫行为则被视为一种焦虑的转移,源于更为深层次的恐惧和冲突。
行为主义学派则将焦虑的成因聚焦于症状的强化和条件化。他们认为,强迫行为能够降低与强迫观念相关的焦虑,从而强化了这一行为的产生。
认知学派则强调认知偏差在焦虑产生中的作用。他们指出,个体可能会高估现实的危险,或者低估自身应对威胁的能力。焦虑敏感性也是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个体对身体某些症状如心悸、气短等的恐惧解释。
二、心境障碍的多样与复杂
心境障碍是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情绪的波动或持久性的情绪低落。除了常见的重度抑郁症,还有双相障碍,其特点是严重抑郁与躁狂阶段的交替出现。在躁狂阶段,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会明显高涨和夸张。
三、心境障碍的背后原因
对于心境障碍的成因,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生物学派认为,脑中特定化学信使的水平变化与抑郁和躁狂状态有关。例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降低与抑郁相联系。心理动力学派则强调无意识冲突和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在抑郁形成中的作用。行为学派认为,生活变更导致的正强化不足和过多的惩罚可能导致抑郁。而认知学派则关注负性认知定势和特定的解释风格对抑郁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认为个体对无助状态的习得和期望是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和整体性的个体更容易受到抑郁的影响。
四、性别差异与抑郁
女性在应对问题时更倾向于思考和回味,过度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这可能增加了女性对抑郁的易感性。
五、精神疾病的烙印与社会隔离
“烙印”是一种负面的标志,它代表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一系列负面态度。当人们被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时,他们与人交往的方式会发生变化。这种标签可能会导致社会隔离和不接受,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造成进一步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