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速冻食品真的有营养吗
冬季速冻食品遭遇“细菌门”,引发公众关注。在这个季节,速冻食品本应迎来销售旺季,却因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心生疑虑。究竟速冻食品是否安全有营养?让我们来一竟。
就速冻面米制品而言,主要的污染途径包括原料肉在切割加工过程中可能带入的“金葡菌”,以及食品操作人员带菌导致的污染。如果食用含有大量“金葡菌”的食品,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绞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能虚脱。但病程通常较短,一般在12天内可恢复。如果速冻食品中的“金葡菌”数量较少,并不会导致中毒。
除了“金葡菌”,速冻食品还存在其他安全隐患。例如,氧化过氧化值超标可能是速冻面米制品不合格的原因之一。这可能是由于制作原料存在问题,发生了脂肪氧化。水饺等速冻面米制品在存放过程中,如果时间过长或存放条件不佳,也可能出现个体开裂、氧化,导致食品失去原有风味甚至变质。
菌落总数超标也是速冻食品的一个问题。如果食品生产的卫生条件不佳,菌落总数很可能超标,这不仅影响食品的口感,还可能意味着其他腐败菌甚至致病菌超标。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流失也是速冻食品的一个痛点。虽然理想的保存温度是-18℃,但家庭冰箱很难维持这一温度,存放时间越长,营养流失越严重。
那么,其他种类的速冻食品安全性如何呢?速冻食品主要包括速冻面米制品、速冻肉制品、速冻果蔬制品及其他速冻制品。只要生产、运输、储存等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一般就不会有安全问题。不同种类的速冻食品,安全系数也不尽相同。其中,带馅速冻面米制品风险最高,如速冻水饺、馄饨、汤圆等。
面对这些安全隐患,如何选购速冻食品呢?建议大家到有低温冷柜的大中型超市购买独立包装的速冻食品,避免购买散装产品。选择位于冰柜底部的产品,因为温度更稳定,存储条件更好。购买后应尽快放入冰箱冷冻室,并确保温度在-18℃以下。存放时,应与其他鱼肉等生食分开,避免细菌传播。
选购速冻食品时,“察颜观色”很重要。若发现食品变软、个体间相互黏连,可能存储温度过高,有细菌繁殖的风险。应选择表面呈淡红色的速冻肉类,发黄、发黑、发红、有哈喇味的肉类不要购买。
尽量选择刚出厂的速冻食品,尤其是含油脂较高的食品,如饺子、汤圆等,越新鲜越好。食用时按照包装说明进行蒸煮,若要彻底杀死“金葡菌”,可以高温蒸煮30分钟。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速冻食品的安全隐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享受方便的我们也要注意食品安全,做到科学选购、合理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