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头版评论:农民缘何毁菜?勿让“加码
近日,一段关于山东曹县农民遭遇“芹菜卖难”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画面中,农民们面对犁平的土地,心疼地看着近十万斤蔬菜被毁掉,令人心酸。
初冬时节,本应是一个蔬菜购销两旺的季节,但在曹县,蔬菜却在地头遭遇了卖难的困境。据相关媒体报道,虽然当地并未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区,但蔬菜的运输和销售却受到了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外地来拉菜的货车需要提前三天报备,且即便报备也难以进入;本地货车拉菜外出,即使不经过疫情风险区,回乡后也需要进行居家隔离。这些严格的措施导致曹县蔬菜的“出县”之路困难重重。
这一困境并非个案,近期多地都出现了蔬菜滞销的现象。在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中,不少网友反映他们家乡的蔬菜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为了腾茬种小麦,一些农民只能含泪将绿油油的蔬菜毁在地里。北京新发地市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10月底到11月初,蔬菜的地头价与市场价走势相反,一些品类的蔬菜地头价从一元跌至几毛、甚至几分。
疫情时期,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二十条”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的发布为科学精准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需要更加精准地落实这些措施,比如严禁以车籍地、户籍地为依据限制货车通行,针对检查站排队时间过长的问题也需采取有效措施。
我们应当有更具人情味和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比如河南省推出的十条措施助农卖菜,不仅严禁“层层加码”,还帮助菜农对接销路,并创新了货车通行的方式。曹县也正在结合本县情况,调整防疫措施,全力畅通交通大动脉和物流微循环。
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我们既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又要考虑到农民的收入和农时的紧迫性。我们要齐心协力、科学防疫、多措并举,确保田间新鲜的蔬菜能够顺利地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每一位耕耘者都应得到应有的回报,让我们共同努力,穿越寒冬,迎接春暖花开的日子。
在这一困境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疫情与经济发展视为对立面。实际上,如何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基层治理的精细度、提高基层工作者的作风、加强疫情防控的精准度等。
我们不能让农民们的心酸成为常态。我们要共同努力,确保田间的新鲜蔬菜能够顺利到达餐桌,让每一位耕耘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穿越寒冬、春暖花开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