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小调
粤曲小调,是广府地区曲艺的璀璨明珠,其影响力跨越了粤方言的界限,在世界各地粤籍华侨的聚居之处,都能听到其悠扬的旋律。这一艺术的崛起,离不开“半边天”的功劳,女伶们以粤曲唱红了省港澳地区,而一些自称为艺术家的女性粤曲唱家也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我们追溯其历史源头,最早被记载在古籍中的广府曲艺人物,要数西汉孝惠帝时的南海人张买。他曾在苑池中鼓棹唱出越讴,以歌声讽谏。从汉代开始,历代古籍都有关于广府曲艺的零星记载。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木鱼曲艺因其唱腔单调、变化较少而逐渐式微。龙舟歌,作为一种源于民间变木鱼歌腔调的曲艺,始于顺德龙江,也有一说源于端午赛龙舟时的颂词。它在清乾隆年间形成,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广为流行。职业艺人手持标识长棍,胸前挂着小锣小鼓,不用其他乐器伴奏,曲目广泛,也曾被编成曲本流传。但在粤曲兴起后,龙舟逐渐式微,仅作为粤曲中的曲牌偶尔被演唱。
南音,是广府曲艺的另一种形式,它在木鱼、龙舟的基础上,吸收了南词、潮曲的特点,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起初,南音并无专名,直到道光初年,叶瑞伯的《客途秋恨》流行于世,人们才开始称这种调式为南音。南音的腔调比木鱼、龙舟更加动听,具有多种板式,早期传唱于画舫、妓院中的南音唱词典雅,曲调缠绵。而流传于民间的南音则更具乡土气息,韵味浓郁。
粤曲小调,融合了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多种曲调,也融入了粤乐曲调,甚至流行曲曲调。它的兼容性使其形成了曲调丰富、韵味悠长的特点。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私伙局”这种自娱自乐的形式,体现了粤曲的大众性。在当代,粤曲在民间的流传比粤剧更广,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这些广府曲艺形式,如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虽然各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但终究因曲调不够丰富而无法单独广泛流传。而粤曲小调,以其包容并蓄的特性,成功融合了各种曲调,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风格。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在广州盛行,更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成为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
粤曲小调是广府地区曲艺的瑰宝,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强大的生命力,都使其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粤曲小调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