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国胰腺癌大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国内首个胰腺微创联盟同期成立
第十三届中国癌大会在广州盛大召开,这是一场聚焦于癌诊治进展的全国盛会。本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心等共同承办。
现场,国内外疾病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癌的诊疗新进展。会议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学术报告、癌研究、神经内分泌肿瘤研讨、微创手术技术展示等。其中,外科3D手术演示和实时在线转播为会议增添了别样的交流形式。
作为“癌中之王”,癌的诊治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本次大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中心展示了其率先构建的癌个体化治疗体系。针对不同临床分期的癌患者,该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治疗方案,包括规范化切除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等,旨在实现个体化、多学科治疗。
国内首个“微创联盟”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手术的微创、腹腔镜时代已经来临。该联盟的成立,使得高难度的手术如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得以常规化开展。这一手术因其复杂程度被誉为腔镜手术中的“珠穆朗玛峰”。手术涉及多个器官和复杂的血管结构,因此微创手术的风险极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微创手术正逐步成为普外技术中的常态。
在大会上,专家们还探讨了癌的发病原因、早期诊治方法以及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案等问题。他们表示,提高癌的治愈率仍需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早期发现、精准治疗、多学科合作等。基层医院在癌的诊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次大会通过肝胆胰手术视频大赛等形式,加强了基层医院的交流与学习。
本次大会为癌的诊疗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在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未来癌的诊治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手术:从挑战到微创的革新历程
微创手术,是医学领域的一大突破。它主要包括两大步骤:切除与重建。以往,若技术不够成熟,仅切除步骤就要耗时五六个小时,重建同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得益于微创联盟对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这一挑战被逐渐克服。如今,我们将开刀的“大手术”转变为常规微创手术,平均耗时缩短至四至五小时,甚至可能控制在3小时内完成。
微创手术后,患者恢复迅速。短短两至三天,他们就可以下床活动,而且腹部不会留下明显的疤痕,实现了快速康复的愿景。
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陈汝福教授指出,若出现持续消瘦、顽固性上腹痛、疼痛放射至腰背部等症状,尤其是夜间疼痛明显、仰卧时加重而在蜷曲或前倾坐位时减轻的情况,应高度警惕癌的可能。对于这些症状,需要进一步做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明显的黄疸。
癌的早期诊断对预后和患者的生存率有着重大意义。多种检查手段如B超、CT、MRI等,对癌的确定诊断和判断能否手术切除都有很大帮助。一般情况下,B超、CA19-9、CEA可作为筛选性检查,一旦怀疑癌,CT检查是必要的。
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心学科带头人陈汝福教授提醒,虽然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但国内外研究发现,吸烟、饮酒、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F-萘酸胺、联苯胺、炔化物等以及慢性炎都可能是癌的高危因素。对这些高危因素要保持警惕,并尽量避免。
对于吸烟者来说,是降低癌风险的有效方法。长期酒精刺激不仅可能直接损伤组织,还可能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为癌的发生创造条件。限酒或戒酒对于预防癌同样重要。
面对癌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医学研究的进展,提高早期诊断率,并重视预防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糖尿病与癌:隐秘的关联与背后的因素
数据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项关于糖尿病与癌相关性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引发了公众对这两者关系的深入思考。
遗传因素在癌的发病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指出,有癌家族史的个体,其亲属患病危险会增高3-5倍。若家族中有多例癌,其一级亲属患癌的危险性更是显著升高。这种遗传倾向的背后,可能是隐藏着某些尚未被揭示的遗传突变或基因变异。
除了遗传因素,肥胖也与癌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新文献显示,体脂指数BMI增高是癌的高危因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肥胖问题愈发严重,这也使得癌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年龄和性别也是癌发病的重要因素。男性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风险逐渐增大。这一趋势可能反映了癌与人体生理变化、荷尔蒙水平变化等方面的复杂关联。
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遗传因素、肥胖、年龄和性别都可能与癌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因素的交织,使得癌的发病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对于这一疾病的研究和预防,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机制,以期早日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