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多学科诊治新观念 肝转移切除5年存活率达58%

生活百科 2025-07-31 11:58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本文医学指导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万德森教授与潘志忠教授

肠癌的肝转移,一直是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由于肠癌筛查的普及程度不够,高达20-25%的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出现肝转移。这一比例,无疑给肠癌的治疗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万德森教授在最近的会议中指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成为了讨论的热点。结直肠癌的一般外科治疗方法是切除原发病灶,视情况切除转移病灶,并辅助放化疗治疗。而这一治疗策略的实施,使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5年存活率高达30-58%。

回顾过去,我国的肠癌肝转移治疗方案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初步确定。当时的治疗思路较为保守,肝转移病灶可切除的仅占转移病例的15%,切除后的5年存活率也仅有8%。但现在,新的治疗方案更为积极,只要有可能,就会切除病灶,并辅以综合治疗。这一转变,大大提高了肠癌患者肝转移病灶切除后的存活率。

潘志忠教授强调:“只要保证肝功能的正常,所有肿瘤均能完全切除,那么肠癌肝转移的病灶是能切则切。”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确保肝功能的正常。如使用门经脉栓塞的方法,使一侧肝代偿性增生,再进行病灶切除;或者先进行转化化疗,减小病灶体积,再行切除。甚至,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到可以将肝取出体外进行精确切除,或者进行肝移植。

肝转移的切除手术复杂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肠癌肝转移体积较大的患者,可以先切除主要病灶,然后进行化疗,再对次要病灶进行手术切除。对于分布较为分散的肠癌转移灶,也可以采取射频治疗。甚至对于晚期的肝转移,可以进行靶向治疗,用药物辅助放化疗,最终达到可以手术切除的目的。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新观念。这意味着医院的多个学科的专家一起会诊,共同制定合理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方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从2000年就已经开展这一会诊流程,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尽管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肿瘤的防治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万德森教授提到:“预防和筛查才是治疗肿瘤最好的途径。”他强调,我们需要加大对结直肠癌及肿瘤防治的宣传,改变人们的肠癌筛查观念,支持医务工作者的研究和工作,使肿瘤的防治逐渐走向正轨。

采访万德森教授和潘志忠教授的睿智解说让我们对结直肠癌的治疗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的建议和指导,让我们更加明白预防与筛查的重要性。

两位教授与工作人员的合影,见证了这次有意义的交流。我们期待在未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更多的人远离肠癌的威胁。潘志忠教授,医学领域的杰出人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的领军人物,为中国大肠癌防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因提出并实施提高大肠癌疗效的综合措施而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在“结直肠癌社区预防与综合治疗应用研究”项目中,他的团队取得了显著成果,因此也获得了中国抗癌协会和广东省的科技进步奖。

潘教授不仅在医疗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还致力于社区肿瘤防治工作,特别是在广州市越秀区建立的社区肿瘤防治网络,推动了社区肿瘤登记报告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他的努力使社区居民对肿瘤的认识和预防有了显著提高。他还主编了《社区肿瘤学》,首次提出了社区肿瘤学的概念,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潘教授还特别关注造口人的生活质量,为此创立了我国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推动我国的造口康复治疗发展。他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曾多次获得卫生部、广东省及学校的嘉奖。

潘教授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他在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从事腹部肿瘤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在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分期、治疗和预后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靶向治疗方面表现出色。他还精通腹腔镜手术、经肛门微创外科等前沿技术。近五年来,他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示了他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影响力。

作为一位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潘教授一直保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他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科委基金等项目。他还主编或参编了多部医学专著,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上述的专业成就,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许多原创的健康科普内容,包括关于癌症预防、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热门话题。这些内容旨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普及健康知识,对于促进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内容合作请联系邮箱:@。(联系方式已隐藏)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