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人化疗致骨髓抑制的分级

生活百科 2025-08-03 13:28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化疗后的抑制:深度理解与应对策略

化疗,作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对造血功能的抑制。这种抑制不仅影响到红系、粒系和血小板,还涉及到抑制的分度及其规律。深入理解这些规律,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后续治疗至关重要。

抑制的分度标准主要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红系抑制虽然以前被忽视,但贫血问题实际上不容忽视。贫血不仅使患者组织缺氧,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降低放疗或化疗的效果。粒系抑制中,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尤为重要,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某个临界值时,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需及时干预。血小板计数的降低也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状态,需密切关注。

化疗后抑制的规律在临床决策中具有指导意义。了解抑制的恢复时间,有助于确定化疗的间隔时间。对于何时必须对2度抑制进行干预,很多医生存在困惑。掌握抑制的规律,可以更加明智地做出决策。根据这一规律,化疗后每两天的血常规检查至关重要,有助于及早发现抑制并进行相应处理。

化疗药物主要攻击的是生长活跃的细胞,因此除了肿瘤细胞外,造血干细胞等也会被波及。几乎所有化疗药物都有抑制作用,但程度不同。一些药物的抑制作用特别突出,如烷化剂和鬼臼毒素。在常用化疗药物中,卡铂的抑制作用强于顺铂,而紫杉醇类药物虽然也有抑制作用,但相对较轻。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预测可能的副作用。

对于化疗后的贫血问题,输入浓缩红细胞能迅速提高患者的携氧能力,但存在输血风险。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尤为适用。对于粒细胞减少和感染的预防,何时使用抗生素、使用何种抗生素以及何时停用,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化疗后的抑制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深入理解其分度、规律、药物作用特点以及应对策略,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化疗后的抑制问题。关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恶性肿瘤化疗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人工合成。这一药物的恰当使用对于保障化疗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应用这种药物呢?

一、应用的时机

何时使用G-CSF是关键。对于3度和4度粒细胞减少,必须使用此药物。而对于I度粒细胞减少,原则上无需使用。对于2度粒细胞减少,决策使用应考虑两点:查看患者病史,若存在3度以上抑制历史,则应使用;观察患者当前的化疗后时间,如果短时间内出现2度抑制,特别是对于那些有3度以上粒细胞减少病史的患者,应尽早使用。而若患者在化疗两周后才出现2度粒细胞减少,且之前没有3度以上抑制历史,可以暂时不用。

二、使用的方法

1. 治疗性使用:剂量为5~7ug/kg/d,对于体重约50kg的患者,每日使用约300ug。主要用于3~4度粒细胞减少。

2. 预防性使用:剂量为3-5ug/kg/d,即每日约150ug。主要用于那些曾有4度抑制历史的患者,或为了保障短疗程高密度化疗的顺利进行。通常自化疗结束后48小时开始使用。

3. 特殊用法:虽然原则上不对I度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使用G-CSF,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即将接受化疗且对此顾虑重重,有时会使用G-CSF以安慰患者并降低风险。但一般不提倡这种用法。

三、停药的时机

治疗性使用G-CSF后,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连续两次大于10109/L时,应停药。对于因反复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数值难以达到标准的患者,当白细胞总数两次超过10×109/L时,亦可考虑停药。预防性使用则应在下次化疗前48小时停用。

至于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处理及护理,当面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时,除了药物治疗外,护理同样重要。患者需减少活动以防受伤,必要时绝对卧床。同时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注意通便和镇咳。减少粘膜损伤的机会,如进软食,避免掏鼻挖耳等行为,禁止刷牙,可使用口腔护理替代。

面对血小板减少,新型药物如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也逐步得到应用。TPO为特异性的巨核细胞生长因子,能作用于血小板生成的多个环节,减少单采血小板的输入量并缩短血小板降低的持续时间。其用法为每日300 Iu/kg皮射,7天为一疗程。当血小板计数超过50×109/L时可停用。尽管其起效较慢,需连续使用5天后才见效,但在有4度血小板减少历史的患者中预防性使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G-CSF和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在恶性肿瘤化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理使用这些药物对于保障化疗的顺利进行、降低患者风险至关重要。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