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及早发现淋巴瘤 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
淋巴瘤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种恶性疾病的阴影。这些恶性肿瘤曾夺走了许多名人的生命,包括知名实业家霍英东,播音员罗京,演员李钰以及歌手阿桑等。尽管淋巴瘤看似遥远,但其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现已成为十大恶性肿瘤之一。那么,如何揭开淋巴瘤的神秘面纱呢?让我们一起跟随广东省人民医院淋巴瘤科李文瑜主任医师的脚步,深入了解淋巴瘤。
如何早期发现淋巴瘤的踪迹呢?淋巴结的肿大是最直观的表现。淋巴瘤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因此可能涉及各个组织器官。李文瑜主任医师指出,淋巴瘤的主要症状是淋巴结肿大。如果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位置触摸到肿块,就需要警惕是否是淋巴瘤。
并非所有淋巴结肿大都是淋巴瘤的征兆。李文瑜主任医师解释说,某些情况下,如反应性增生和结核病,也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良性的淋巴结肿大通常较小、柔软并伴有疼痛。当发现淋巴结肿大时,既要保持警惕,又不必过分紧张。应该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除了浅表淋巴结肿大,淋巴瘤还可能以其他方式出现。侵犯深部的淋巴结可能导致咳嗽、气促等症状。在肺部或腹部进行的CT检查可能显示纵隔肿物、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淋巴瘤还可能引起系统性病变,如咳嗽咳痰、胃部不适、腹痛等。对于这些症状,除了可能是其他常见疾病的表现外,也有可能是淋巴瘤的信号。
淋巴瘤的表现千变万化,目前并没有很好的筛查手段。李文瑜主任医师提醒广大市民,一旦身体出现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留意,注意预防淋巴瘤的危险因素。
那么,哪些人更容易患上淋巴瘤呢?李文瑜主任医师表示,淋巴瘤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和性别。淋巴瘤是一种“老年病”,常见于50-60岁的人群,男性患者居多。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免疫状况等也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为了远离淋巴瘤的威胁,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避免暴露于有害环境因素。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也是预防淋巴瘤的重要措施。通过了解这些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淋巴瘤,一种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疾病,其发病与环境、饮食作息、感染等因素紧密相连。
环境因素对淋巴瘤的发病有着重要影响。如今的环境过于干净,使得免疫系统缺乏锻炼,长期暴露在室内装修后的甲醛、环境中的辐射等,都有可能增加淋巴瘤发生的风险。
淋巴瘤的发生与饮食作息密不可分。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压力过大、熬夜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一些常见的感染如EB病毒与NK/T细胞淋巴瘤、HP感染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发生也有相关性。这部分因感染引起的淋巴瘤,在消灭病毒或细菌后,病情也会得到缓解。
淋巴瘤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包括化疗、靶向药物、放疗、抗感染治疗等。随着免疫疗法研究的深入,PD1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等也逐步得到发展,其中免疫疗法或将成为主流。在正规治疗后,常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愈率可达60%,霍奇金淋巴瘤治愈率能达到70%。
专家简介:
李文瑜主任医师,具有20多年的淋巴瘤临床和科研工作经验,对淋巴瘤的诊治及预后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她特别擅长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领域。作为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她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多篇SCI论文,并主持多项省级项目。
在世界淋巴瘤日来临之际,为了提高公众对淋巴瘤的认识,广东省人民医院淋巴瘤科将举行一场公众宣教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义诊、讲座等,诚邀各位民众参与。
提醒广大读者:本文内容。内容合作请联系邮箱或电话(联系方式已给出)。让我们共同关注淋巴瘤的预防和诊治,提高健康意识,为健康护航。
预防淋巴瘤需从增强抵抗力做起:注意健康饮食,保证睡眠,积极调节心理情绪,缓解压力,并定期进行体检。让我们共同为健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