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癌症超声 乳房癌症超声表现

生活百科 2025-10-07 09:33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超声检查因其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好等特点,成为乳腺癌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了解乳腺癌的超声表现特征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至关重要。

乳腺癌的基本超声特征

乳腺癌在超声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类特征性改变:

1. 形态与边界特征:恶性结节多呈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不清,可见毛刺状突起或成角现象。这与良性肿瘤的圆形/椭圆形、边界清晰形成对比。若超声描述中出现"蟹足状"、"成角"或"毛刺征"等术语,需高度警惕恶性可能。

2. 回声特性:大多数乳腺癌表现为低回声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病例可见后方回声衰减现象,这与肿瘤组织的致密结构有关。

3. 纵横比:恶性结节常表现为纵横比(前后径/横径)大于1,即"非平行生长"或"直立状"生长方式,这是鉴别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4. 微钙化表现:超声检查发现的微小钙化点,特别是簇状分布的沙粒样钙化,是乳腺癌的重要征象。粗大钙化多为良性,而微小钙化(小于0.5mm)则更可能提示恶性。

乳腺癌的血流特征

血流信号分析是评估乳腺结节性质的重要补充:

1. 血流丰富程度:恶性结节通常血供丰富,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及周边可见增多、紊乱的血流信号。这与肿瘤组织代谢旺盛、新生血管增多有关。

2. 血流阻力指数(RI):脉冲多普勒检测显示,恶性病变多为高阻力型血流频谱,阻力指数(RI)常大于0.7。这是由于肿瘤血管缺乏肌层和弹性层,导致舒张期血流减少。

3. 血流分布模式:恶性结节的血流多呈中央型或穿入型分布,走行迂曲不规则;而良性结节的血流多为周边型分布,走行较规则。

乳腺癌的继发征象

除结节本身特征外,还需关注以下继发征象:

1. 周围组织改变:包括皮肤增厚或凹陷("酒窝征")、Cooper韧带牵拉、结构扭曲等。部分病例可见特征性的"高回声晕"环绕结节,这代表肿瘤向周围组织的浸润。

2. 腋窝淋巴结转移:恶性淋巴结通常表现为淋巴门结构消失、皮质增厚、纵横比接近1、内部可见钙化或囊性变。若同侧腋窝出现此类淋巴结,强烈提示乳腺癌转移可能。

3. 导管改变:部分乳腺癌(特别是导管原位癌)可伴有导管扩张、导管内实性回声或导管壁不规则增厚等表现。

乳腺超声报告的BI-RADS分类

乳腺超声报告通常采用BI-RADS分类系统评估恶性风险:

1. 1-3类:基本为良性病变。3类结节有约2%的恶性可能,建议6-12个月随访。

2. 4类:可疑恶性,细分为4A(恶性可能2-10%)、4B(10-50%)和4C(50-95%),通常需要活检明确诊断。

3. 5类:高度怀疑恶性(≥95%),需积极处理。

4. 6类:已活检证实的恶性病变。

特殊类型乳腺癌的超声表现

1. 年轻乳腺癌:常见于40岁以下女性,具有"四高一大"特点(高淋巴结转移率、高组织学级别、高临床分期、高三阴性比例、大肿块)。超声上多表现为肿块型,平均横径较大(约3.85cm),但纵横比较小(平均0.49),后方回声衰减较少见。

2. 双侧乳腺癌:可能是双侧原发性(与BRCA基因突变相关)或一侧转移至对侧。需通过病理检查和分子检测鉴别。

3. 乳头侵犯型:表现为乳头内极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衰减,内部可见迂曲的高阻力型血流信号。临床可见乳头结构破坏、溃疡糜烂等表现。

超声诊断的局限性及联合检查

尽管超声对乳腺癌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1. 微小钙化检出率:超声对微小钙化的敏感性低于钼靶,部分微小钙化可能被漏诊,需结合钼靶检查。

2. 致密型乳腺:对于腺体致密的年轻女性,超声检查可能受到背景回声干扰,需仔细扫查。

3. 病理亚型差异:不同类型乳腺癌(如导管癌、小叶癌、髓样癌等)的超声表现存在差异,最终诊断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临床实践中,常需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临床表现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如钼靶、MRI)综合判断。对于可疑病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