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融合癌症是指由于染色体结构异常(如易位、缺失、倒位等)导致两个原本独立的基因部分或全部序列相连,形成新的嵌合基因(即融合基因),其编码的异常蛋白可能驱动癌症发生发展的恶性肿瘤类型。以下是关键点:
1. 基因融合的形成机制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易位(如1号与2号染色体片段交换)、中间缺失(基因间区段丢失导致相邻基因融合)、染色体倒位(片段反向连接)等。
致癌效应:融合基因可能激活原癌基因(如激酶基因)或破坏抑癌基因功能,例如FGFR3-TACC3融合会过度激活线粒体能量代谢,促进癌细胞快速增殖。
2. 基因融合癌症的特点
高特异性:某些融合基因是特定癌症的标志物,如TMPRSS2-ERG融合见于72%的前列腺癌,NTRK融合多见于软组织肉瘤(12.7%的纤维肉瘤)。
治疗靶点:融合基因编码的异常蛋白常成为靶向治疗靶点,例如ALK融合阳性的肺癌可用ALK抑制剂(如克唑替尼)。
3. 检测与诊断方法
DNA/RNA双保险检测:推荐联合DNA测序(检测结构变异)和RNA测序(验证功能性融合转录本),提高检出率。
传统技术补充: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金标准,但仅能检测已知断裂点;免疫组化(IHC)成本低但需结合其他方法验证。
4. 临床意义
预后评估:部分融合基因(如NUP98融合)提示白血病预后较差,而NTRK融合肺癌患者生存期可能较短。
家族遗传风险:极少数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可能因遗传性基因变异导致家族成员多发融合相关癌症。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癌症类型或检测技术细节,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专业指南或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