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肠癌筛查现状 在困境中努力前行
医学专家深度解读:中国大城市肠癌发病率上升的挑战与筛查之路
万德森教授和潘志忠教授,作为我国肿瘤防治领域的权威专家,近日就中国大城市肠癌发病率的上升及筛查工作发表了深刻见解。
肠癌在美国的发病率占所有癌症的第四位,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二位。尽管如此,美国的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已从1975年的60.5/10万人群降至2005年的46.4/10万人群。这一显著进步得益于筛查的普及、早诊率的提高以及治疗手段的进步。与美国的肠癌发病率每年下降3-4%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城市的肠癌发病率却令人担忧地每年上升4-5%。
万德森教授指出,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人口老龄化、癌前病变控制不足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合理。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高能量、低纤维的“三高一低”饮食,加上中国正进入肠癌高发期,使得肠癌成为健康的一大威胁。
肠癌的筛查是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国,肠癌的筛查工作并不尽如人意。以广州市越秀区的肠癌筛查工作为例,尽管已接近3年的时间,但愿意配合进行肠镜检查的高危病人仍不足1000人。许多居民甚至对调查肠癌相关信息持抵触态度,认为谈论癌症是晦气的。这种抗癌防癌思想的落后成为了中国肠癌筛查的一大难题。
潘志忠教授强调,40岁以上的人群就应进行肠镜检查。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建议的50岁以上人群进行肠镜检查相比,中国由于肠癌的高发性而将建议的年龄定为40岁以上。一项英国的调查数据显示,进行一次肠镜筛查可以使肠癌发病率下降33%,死亡率下降43%。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视。
虽然中国的肠癌筛查之路面临诸多困难,但万德森教授和潘志忠教授在临床一线的不懈努力,加上媒体的宣传,一定能让普通居民的肿瘤知识得以增长,防癌意识得以转变。我们相信,中国的肠癌筛查终将步入正轨。
作为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万德森教授和潘志忠教授对肠癌的深入研究和对筛查工作的积极推进,展现了他们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他们的努力将无疑为中国的肠癌防治工作带来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
(注:本文医学指导专家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万德森教授和潘志忠教授。)在医学领域的辉煌成就中,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位杰出的专家潘志忠教授。这位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不仅以其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和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的荣誉,更以其不懈的努力和奉献,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同事的深深敬意。
潘教授于1963年出生,自1986年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担任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职务。他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坚持着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分期、治疗和预后研究的深度挖掘,尤其擅长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
在潘志忠教授的引领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在大肠癌的诊疗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提出的综合措施提高了大肠癌的疗效,这一成果得到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的认可。他所主导的“结直肠癌社区预防与综合治疗应用研究”项目也获得了中国抗癌协会和广东省的嘉奖。除此之外,潘教授还致力于社区肿瘤防治工作,在广州市越秀区建立了社区肿瘤防治网络,推动了社区肿瘤登记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潘教授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临床治疗上,他还主编了多部医学专著,其中包括《社区肿瘤学》等,首次提出了社区肿瘤学的概念。他对医学的深入理解和丰富经验使他在肿瘤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还特别关注造口人的生活质量,创立了我国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推动我国造口康复治疗的发展。
作为一位杰出的科研人员,潘教授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近五年来,他在国际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展示了他在肿瘤学领域的深厚实力和广泛影响力。
潘志忠教授以其高尚的医德、卓越的医术和对医学事业的深深热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医学的卓越,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他的成就和贡献,我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祝贺。将持续关注并报道潘教授的学术成果和医疗贡献,为大众传递最新的医疗资讯和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