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针对抗癌药及罕见病药品实施了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以降低患者用药负担。以下是相关政策要点及实施效果的
一、税费减免政策进展
1. 增值税优惠
自2018年5月1日起,对进口抗癌药品减按3%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国内环节可选择按3%简易计税。后续政策逐步扩大至罕见病药品,如2022年第三批清单将45款抗癌药和19种罕见病药纳入减税范围,增值税税率从16%降至3%。
2024年起,部分抗癌药和罕见病药的原料及制剂进一步实施零关税,涵盖钇微球注射液、氘丁苯那嗪等药品。
2. 关税调整
2018年抗癌药实现进口零关税后,2024年政策新增对部分抗癌药原料(如氯化镭[223Ra]注射液)及罕见病药(如曲前列尼尔)实施零关税。
2025年继续对癌症、罕见病药品原料(如CAR-T细胞治疗用病毒载体)等实施零关税。
二、政策效果分析
1. 价格降幅
增值税减税后,抗癌药终端价格平均降幅约4%-7.8%,但受流通环节加价率影响,部分药品降幅低于预期(如实际降价2%-6%)。
零关税政策叠加医保谈判,部分进口抗癌药价格大幅下降。例如赫赛汀(曲妥珠单抗)从2.2万元/支降至医保后自付3000多元。
2. 患者受益
据测算,2018年降税政策使430万肿瘤患者年均药费减少约270元。2025年医保改革后,新增17种抗癌药通过谈判平均降价70%,部分患者年治疗费用从数十万元降至万元以内。
三、现存挑战与优化方向
1. 政策执行效率
部分药品降价存在滞后性,需加快“税价联动”机制落实。
2. 多层次保障
专家建议结合医保谈判、商保等综合措施提升药品可及性。例如2025年靶向药二次报销比例提升至70%-85%。
如需具体药品清单或地区政策细则,可进一步提供补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