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泳池与癌症风险的关联,目前的研究表明主要与游泳池消毒剂(如氯)产生的副产物有关,但风险程度取决于暴露频率、水质管理及个人防护措施。以下是综合分析:
1. 氯消毒副产物的潜在风险
游泳池常用氯消毒,氯与水中有机物(如汗液、尿液)反应会生成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长期接触可能增加患癌风险,尤其是膀胱癌和皮肤癌。
部分研究指出,高浓度氯暴露可能通过皮肤吸收或呼吸道吸入这些副产物,但常规泳池的氯浓度通常符合安全标准,致癌风险较低。
2. 具体癌症类型关联
膀胱癌:长期在含氯泳池游泳可能通过尿液或皮肤接触副产物,增加膀胱癌风险,但证据尚不充分,需进一步研究。
皮肤癌: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能刺激皮肤,或与紫外线共同作用(户外泳池)增加皮肤癌风险,但需长期高频暴露才可能显著影响。
肺癌: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泳池直接导致肺癌,职业游泳运动员的呼吸道问题更多与刺激性气体(如三氯胺)相关。
3. 风险影响因素
水质管理:正规泳池需控制余氯(0.3~0.5mg/L)、pH值(7.2~7.8)等指标,不良水质管理会升高风险。
个人防护:游泳后及时冲洗、避免吞入池水、使用防晒霜(户外泳池)可降低风险。
暴露频率:职业运动员或长期高频游泳者需更注意水质安全。
4. 其他相关因素
紫外线暴露(户外泳池)、不洁水质中的病原体(如HPV)也可能间接影响健康,但与癌症的直接关联较弱。
新国标(2025年12月实施)将加强泳池卫生监管,新增军团菌等检测项目,进一步降低健康风险。
游泳池本身并非直接致癌,但长期接触消毒副产物可能增加特定癌症风险。选择管理规范的泳池、控制游泳时长、做好个人防护可有效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