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癌症乐观 曾仕强 癌症自救之道
曾仕强教授在面对癌症时提出的"自救之道",核心在于将乐观心态、中医调理与癌细胞"和平共存"的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应对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其理念与实践:
一、心理战略:从对抗到对话
1. 拒绝恐惧绑架
曾仕强认为癌细胞通过"杀死、痛死、逼死"三重战略威胁患者,而破解之道在于心理上不屈服。他提出"顺其自然"的化解方式,通过每晚与癌细胞对话达成默契:"我保证不置你于死地,你也给我生存空间",最终实现疼痛缓解。这种"谈判思维"打破了传统对抗模式,强调身心互动的影响力。
2. 痛苦管理的哲学
他发展出独特的痛感控制方法:承认疼痛但拒绝被定义("我是不会被痛死的"),通过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并认为"痛是必然的,但恐惧是可选的"。临床观察显示,当他停止治疗后痛感反而减轻,印证了心理干预对生理症状的调节作用。
二、治疗选择:中西医协同的智慧
1. 拒绝过度医疗
82岁确诊晚期癌症后,他基于年龄考量拒绝化疗和手术,认为"全身风险大于收益",选择放射线治疗控制疼痛后立即停止,转而用中药调理。这种决策体现了他对医疗局限性的认知:"只靠医生是靠不住的,最终要靠老天保佑"。
2. 整合医疗模式
他特别强调找到"尊重中医的西医"和"了解西医的中医",要求医生共享诊疗数据实现协同。例如通过西医影像监测肿瘤变化,同时用中药调理体质,形成动态治疗方案。
三、文化根基:易经思维的应用
将《易经》的阴阳平衡理念转化为抗癌实践,主张"带瘤生存"的共生观:"肿瘤就像家中顽童,与其驱逐不如订立契约"。他通过"谢天服药"的仪式感(服药前先感恩),将治疗行为提升为生命修行。这种东方智慧与西方"根治"理念形成鲜明对比,更强调生活质量而非绝对治愈。
四、争议与启示
1. 医学界的讨论
有专家肯定其心态对免疫功能的潜在益处,但也担忧可能误导患者放弃有效治疗。尤其对淋巴癌等化疗敏感型肿瘤,他的选择存在争议。
2. 个体化医疗示范
案例突显了癌症治疗的复杂性:高龄、肿瘤类型(前列腺癌或淋巴癌)、文化信仰等因素共同影响决策。其核心启示在于:医疗选择需平衡科学评估与个人价值观,而非简单复制他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