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社区吹口气早查慢阻肺
在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的患病率高,特别是在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8.2%的人患有慢阻肺。该疾病的诊断率在中国却被低估。最近,著名呼吸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首届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临床应用交流大会”上强调了这一点,并呼吁在社区通过“吹口气”筛查进行早干预,以降低死亡风险。
钟南山专家建议,对于慢阻肺的筛查,一般人群从45岁开始每半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特别是第一秒通气功能(FEV1)的检测,它代表肺呼吸通畅的程度。对于吸烟等高风险人群,由于他们的肺功能下降速度较快,FEV1检测是非常必要的,应从40岁开始每半年进行一次。这一检测目前已作为评估慢阻肺的重要指标之一。
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肺疾病。其发展与肺部对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根据肺功能的状况,慢阻肺可分为四个时期:I期(轻度)、Ⅱ期(中度)、Ⅲ期(重度)、IV期(极重度)。
钟南山院士对于慢阻肺的治疗现状表示担忧。他指出,我国慢阻肺的治疗极为落后,许多患者来就诊时已经处于Ⅲ期(重度)或IV期(极重度)。在2008年,慢阻肺是中国的主要致死病种之一,病死比例接近17%。
钟南山院士强调,对于轻度的、处于疾病一期的慢阻肺病人,如果忽视治疗,随着疾病的发展,不知不觉会进展到第IV期,此时肺功能只剩下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到那时,患者走起来都会气促,才开始治疗已经为时过晚。他警示说,出现喘气甚至呼吸衰竭时才进行治疗,疗效会大打折扣。
钟南山院士呼吁广大市民要重视慢阻肺的早期筛查和治疗。通过社区“吹口气”筛查,可以及早发现慢阻肺的存在,从而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降低疾病的恶化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他也提醒吸烟人群要尽早,以减少肺部对有害物质的暴露,预防慢阻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