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素影响急性胸痛抢救成功率
本报讯(特约记者罗刚报道)近期的研究和实践揭示出,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的救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在就医延迟、培训普及不足以及介入治疗前知情同意争取等方面,成为制约救治效率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胸痛中心应运而生,并在成立仪式上得到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强调,整合院内外资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刘健医生指出,就医延迟是缺血性胸痛成为致命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紧急医疗救护系统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仅有39.5%的患者在胸痛发作时会选择使用EMS(如“120”、“999”),而更多地选择自行转运。这种选择往往会导致病情延误,据数据显示,每延误30分钟,患者一年的死亡风险就会增加7.5%。复苏(CPR)培训的普及程度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抢救成功率。经过调查发现,接受过CPR培训的居民,在其家人发生心脏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救治的成功率高达22%,而未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居民则仅有7%,二者差异显著。
在院内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对于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需要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获取知情同意的时间过长是一个显著的制约因素。目前平均需要49.4分钟来获取知情同意,而国际权威指南建议从患者进入急诊室到接受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应在90分钟内。这样的时间差不仅会影响救治效率,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杉院长表示,该院胸痛中心将采取跨学科合作的方式,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科等科室共同参与,制定和实施科学评估及分类治疗策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胸痛中心将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评估胸痛患者的病情,提高救治成功率并降低医疗费用。这一举措有望为急性胸痛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更高的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