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要判断发热原因
1. 感染性发热(占多数情况)
晚期癌症患者因免疫力低下易合并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表现为突发高热(常超过38.5℃)、寒战,需通过血常规、血培养等检查确认病原体。
若合并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感染风险更高,需紧急升白治疗并隔离防护。
2. 癌性发热(肿瘤本身引起)
肿瘤负荷过大时释放炎性介质导致发热,多为低至中度热(38℃左右),呈规律性(下午或夜间发作),无寒战但反复发作。
需排除感染后确诊,常见于肿瘤快速进展期。
二、紧急处理措施
1. 物理降温与药物干预
体温≥38.5℃时可使用温水擦浴,同时遵医嘱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避免过量导致肝肾损伤。
注意补充电解质水防止脱水,尤其大量出汗时需饮用温盐水。
2. 医疗支持
感染性发热:根据病原学结果使用抗生素/抗病物,如血培养阳性需针对性用药。
癌性发热:需控制肿瘤病灶,通过化疗、靶向治疗等系统性抗肿瘤方案缓解发热。
三、需警惕的风险
持续高热(39℃以上)可能加重器官衰竭,尤其伴有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时需立即就医。
自行退烧可能掩盖感染征兆,延误治疗时机。
四、长期管理建议
定期监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预防性使用升白针(如化疗后)。
癌性发热患者需优化镇痛退热方案,结合姑息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重要提示:所有退烧措施均为对症处理,需同步治疗根本病因(感染或肿瘤进展),建议尽快联系肿瘤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