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试水职业农民评职称
一、政策背景与意义
在当下这个时代,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而人才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此背景下,国家对于职业农民的职称评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在强调和鼓励通过人才评价来推动乡村振兴。与此吉林、山东、浙江、甘肃等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和推动农民职称评定的试点工作。他们打破传统职称评审的固有模式,特别是在学历和论文方面的限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产业贡献。
二、评审特点
农民职称评定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更加注重实际成果和实际能力。评审标准灵活多变,以实际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技术推广能力为主要依据。例如,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的牧民巴音吉日嘎拉,凭借其出色的养殖规模和效益,成功获得了中级职称。这一评审机制的专业覆盖也非常广泛,涉及种植、养殖、农机、电商等全产业链领域。在山东,农民可以申报农艺、畜牧、工程等多个专业,职称等级从初级到正高级不等。基层农民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倾斜,各地政策明确不唯学历、年龄、奖项、论文,聚焦一线“田秀才”,甚至将民间技艺传承人纳入评审范围。
三、社会效益
农民职称评定的实施,不仅赋予了农民职业认同感,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在吉林,李宗光评上高级农技师后,不仅自身技术推广能力得到了提升,还带动了周边农民一同致富。产业带动效应也十分明显,如聊城市通过职称评定培育高素质农民,推动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和推广。更有些地方提供贷款优惠、技术培训等支持,形成“评职称增收益强产业”的良性循环。
四、挑战与展望
尽管农民职称评定制度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农民对政策存在疑虑,需要加强宣传和解惑。还需要完善与职称挂钩的持续激励措施,形成长效机制。这一制度创新正在逐步打破职业壁垒,让“新农人”得到社会认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撑。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和落实,相信农民职称评定将越发成熟和完善,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