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放疗(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高能射线(如X射线、γ射线)精准照射肿瘤部位,破坏癌细胞DNA结构以达到杀灭或控制肿瘤的目的。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1. 基本原理与作用
物理杀伤:利用高能射线(光子或粒子)直接损伤癌细胞DNA,导致肿瘤组织不可逆破坏,尤其对局部病灶效果显著。
治疗目标:可根治早期肿瘤(如鼻咽癌)、辅助术后防复发、缓解晚期转移灶症状(如骨转移疼痛)。
2. 适用癌症类型
敏感癌种:鼻咽癌、喉癌、宫颈癌、小细胞肺癌、淋巴瘤等对放疗反应较好,部分可通过放疗联合化疗治愈。
综合应用:常与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联合,形成多学科治疗方案。
3. 技术分类与进展
光子放疗:主流技术如直线、伽玛刀,通过X射线精准聚焦肿瘤。
粒子放疗:质子、重离子等新兴技术,对深部肿瘤杀伤力更强,副作用更小。
精确放疗:基于计算机定位,按肿瘤体积、部位定制放射计划,减少周围组织损伤。
4. 常见副作用与应对
局部反应:放射性皮炎(皮肤发黑、红肿)、放射性肺炎或肠炎(盆腔放疗时)。
全身影响:抑制(粒细胞减少),需定期监测血象。
管理措施:规范放疗中心会调整技术参数,患者需配合生活护理(如保护照射区皮肤)。
5. 注意事项
严格规范:需在专业放疗中心进行,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计划并监控副作用。
患者配合:治疗期间需避免感染、保持营养,及时反馈不适症状以调整方案。
放疗虽有一定副作用,但其在肿瘤局部控制和症状缓解方面的效果不可替代,需权衡利弊后科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