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脑脓肿如何诊断
耳源性脑脓肿: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耳源性脑脓肿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引发的严重并发症,约占脑脓肿发病率的八成,多见于青壮年。当胆脂瘤型中耳炎破坏鼓室盖、鼓窦盖、乳突盖或乙状窦、窦脑膜角骨板时,炎症直接侵入脑组织,或沿静脉周围进入脑组织,导致脑脓肿的形成。有时,感染也会通过血路播散入脑,形成距原发灶较远的多发性脑脓肿。那么,如何诊断耳源性脑脓肿呢?
诊断耳源性脑脓肿的几个方面:
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如果出现突发的高热、日益加剧的头痛或精神不振、表情淡漠等症状,应警惕脑脓肿的可能性。
腰穿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如果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数及蛋白增加,那么应进一步考虑是否存在耳源性脑脓肿。但需要注意的是,当颅内压较高时,腰穿释放脑脊液可能会使颅压剧降,导致脑疝的发生。
眼底检查中的视乳头水肿也是颅内高压的一个重要提示。水肿的程度一般能反映颅压增高的严重程度。反之,无视神经乳头水肿并不能排除颅内高压的存在。
脑部CT检查是确诊耳源性脑脓肿的关键。典型表现为:脓肿在CT上呈现为球形或椭圆形、有较淡环影的低密度区,有时亦可为高密度区;邻近脑组织显示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区,代表炎症脑水肿;脑室系统受压、变形、移位等颅内占位性改变;强化后环影明显增强。环影是包膜形成的征象,有助于区别脑脓肿的病程阶段,为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提供重要依据。
耳源性脑脓肿的诊断依据包括:胆脂瘤型或骨疡型中耳炎的急性发作、继发耳痛和耳流脓的变化、出现发热和颅内压增高等症状、耳部检查发现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有臭脓、胆脂瘤或肉芽,以及脑CT扫描发现的脓肿和乳突X线摄片显示的骨质破坏或胆脂瘤。
了解耳源性脑脓肿的诊断方法和依据,对于及时、准确地诊治这一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