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支持治疗
对于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了防止病情恶化,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其中,输血是提高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重要手段。输血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过度输血带来的风险。长期多次输血可能导致患者对红细胞亚型过敏,诱发未来的输血反应,并可能导致血色病。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考虑输血:
1. 血红蛋白过低,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2. 其他方法治疗严重出血无效,甚至有脑出血危险时,可输血小板悬液。
3. 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感染严重时。
二、慢性治疗
1. 雄激素治疗:自1959年以来,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在医学界得到广泛应用。这种疗法近年来在西方尤其受到关注。在早期阶段,需要肌肉注射丙酸睾酮,每日50~100mg。若疗程较长而剂量较大但疗效不佳,则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2. 中医疗法:我国自1958年起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中医会进行辨证施治,选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当以出血发热为主要症状时,治疗重点是滋养肾阴;当以贫血为主要症状时,则注重温补肾阳。治疗过程中,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肾阴阳双补或者补脾肾的治疗。
3. 其他药物治疗:包括硝酸士宁、氯化钴、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其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具有应用价值,如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或需对抗雄激素的副作用时。但需要注意的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不刺激多能干细胞,长期应用可能促进红髓脂肪化,并可能抑制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4. 脾切除术:这是一种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某些特定患者。当髂骨增生活跃、红系增多且血中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高时,可考虑进行脾切除术。当各种内科止血方法无效且危及生命时,也可考虑进行脾切除术。这种手术疗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面临髂骨或多部位增生不良的挑战时,内科治疗虽已尝试,但病情仍持续延迟。脾切除术成为了一种值得考虑的治疗选择。有些病例在脾切除术后,接受了与术前相似的治疗,病情有所缓解,但疗效的显现需要时间。
各地的医疗报告中,针对慢性再生障碍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大剂量维生素B、胎盘注射液、人胚注射液等治疗方法被长期应用,输脐血、植物血凝素、针灸等也被报道有一定效果。这些方法如同一场医疗的交响乐,各自在治愈之路上的角色不可或缺。
对于急性型和严重型Ⅱ型的治疗,免疫抑制剂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单克隆抗T细胞抗体、环孢素等被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一定的疗效。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如白细胞介素3、莫拉司亭的颗粒单集落刺激因子等也可应用于急慢性再障,但其高昂的价格更适用于急性再障。移植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自1961年首次应用以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量实践。尤其是针对急性再生障碍,移植前的患者年龄、输血情况等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胎肝造血细胞移植输注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治疗方法。胚胎发育期间,肝脾是造血器官,胎龄4~5个月的胎肝含有大量造血干细胞。虽然国内外都有关于胎肝细胞移植治疗再障的报道,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大多数患者只是短暂的植入活动,随后便自然排除,患者自身的恢复了造血功能。由于胎肝细胞移植的复杂性,许多医院选择了胎肝细胞输注治疗急慢性再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权衡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于慢性再障,联合治疗是主流方案,包括雄激素、中药以及必要的免疫抑制和成分输血。对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联合方案如免疫抑制药、细胞因子以及支持疗法是主要手段,同时寻找HLA匹配的供应商进行移植也是一种选择。
尽管治疗方法众多,这种疾病的预后仍然严峻。急性再障患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死亡原因多为脑出血和败血症。慢性再障虽然可以通过治疗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的病程延迟,甚至有少数患者死亡。这种疾病的缓解过程中,网络织红细胞数量通常会首先增加,然后是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和粒细胞数量,而血小板的恢复最为困难,往往最后才上升,或者当血红蛋白达到正常后,多年来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像缓解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增生程度明显改善,有的局部无改善,而其他部位则可能出现补偿性增生。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种疾病,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有效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