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将掌握一系列文言实词、通假字及古今异义词,并梳理故事情节,理解叙事脉络。复习《战国策》的文学常识及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小组讨论,学生将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把握人物形象。结合历史背景,辩证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及其历史意义,提升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将感悟荆轲舍生取义、扶弱济困的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并从历史事件中获取现代启示,如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反抗强权的正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文言词汇的积累与特殊句式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以及荆轲的勇毅与谋略的理解。
二、难点
难点在于辩证评价荆轲刺秦的合理性与历史局限性,以及理解古代叙事散文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合作法进行教学。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增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展示战国七雄地图,简述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引出燕国存亡危机。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刺秦行为的初步思考。
二、文本研读(25分钟)
1. 文言梳理:分组翻译重点段落,教师点拨疑难词句。
2. 情节复述: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3. 细节赏析:聚焦荆轲的动作,分析其镇定与悲壮。
三、人物评价与历史思辨(15分钟)
1. 人物评价:对比荆轲与太子丹、秦武阳的形象差异,理解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2. 历史思辨:结合唯物史观,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刺秦是否阻碍历史统一进程。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以“现代社会是否需要荆轲精神”为辩题,组织微型辩论,锻炼思辨能力。
2. 写作训练:以“易水送别”场景为素材,撰写抒情短文,要求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情感。
五、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整理文言词汇表。
2. 拓展作业:阅读《史记刺客列传》选段,比较司马迁与《战国策》对荆轲形象刻画的异同。
六、教学资源
利用影视素材《荆轲刺秦王》电影片段(易水送别、刺秦场景)以及《战国策》原文、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等文献资料辅助教学。
七、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表现评估文言理解与思辨能力;通过短文写作检验文学鉴赏与语言表达能力。此教案综合情节梳理、语言学习与价值观引导,既兼顾知识落实,又注重思维提升,适配高一语文教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