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自己的付出变得廉价!拒当讨好型人格,人际关系保持一点距离
人与人的交往,宛如一幅细腻的画面,每个人的心理空间如同色彩的层次,构成了远近亲疏的关系网。这些关系之间,有一道无形的距离界限。就像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所揭示的那样,人际交往中的身体距离被划分为亲密、个人、社交和公众四个层次。从肌肤之亲到点头之交,每一层距离都对应着特定的人际关系。正如亲密的距离仅限于恋人、夫妻和父母子女之间,或者那些相知甚深的朋友间一样,彼此的距离保持得恰到好处,带来舒适感。而当有人逾越这个界限时,就会感受到不适和尴尬。比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亲密的情侣间可以无拘无束地拥抱,但陌生人之间却会保持僵直的姿态,尽量维持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有些人却不懂得如何运用这种距离效应。他们与人交往时,往往无法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调整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尤其是那些讨好型人格的人,他们常常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边界,面对别人的侵犯时只会一味地忍让。他们不懂得如何调整距离来保护自己,以至于自己的付出变得廉价,甚至失去了自我。对于那些习惯于突破他人心理边界的人来说,我们需要学会保持适当的距离。当有人试图侵犯我们的心理边界时,我们应该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益。正如一只刺猬在面对侵犯时会竖起身上的刺来保护自己一样,我们也应该学会在必要时反击。对于那些别有用心、一再进犯的人,我们不能退缩,而应该勇敢地逼退他们。这并不是说要我们变得冷漠无情或尖酸刻薄。我们依然可以善良待人,但也要学会在必要的时候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拒绝。我们不能让自己的付出变得廉价,不能让别人的行为践踏我们的尊严和利益。我们应该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点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成为讨好型人格的人。对于那些已经陷入困境的人来说,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能逐渐走出困境。正如那个怯懦的女孩子一样,她曾经害怕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但现在她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表情和情绪,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益。我们也应该鼓励自己从最简单的做起,逐渐地走出困境。她瞬间拉下了脸庞,声音坚定地对那人说道:“我对这个话题毫无兴趣,请你不要再继续了。”面对她的明确表态,那人无奈地走开了。这场小冲突后,她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和喜悦,因为她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边界。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需要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喜好。微笑与安全感,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当感到不适或被侵犯时,我们应该勇敢地说出“不”,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感受。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智慧,也是对自己生活的尊重。
前不久,读到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当他人的要求无理且侵犯到我时,尽管我心里可能选择原谅,但嘴上我一定要明确地回击。我宁愿让对方失望,也不能让自己憋屈。”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敢于说“不”的勇气。
“距离产生美”,我们都需要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对于那些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努力与每个人维持和谐关系,但更要记住一点:保持安全距离,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摘自《方舟文化》中的《为何我们总是讨好他人,委屈自己?在无尽的忍让与强颜欢笑中,“讨好型人格”逐渐迷失了自我》一书。文章由网友『沿途与你』至本站。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取得联系。文章中的内容仅供参考,读者可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独立判断。
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让自己的付出变得廉价。拒绝成为那个总是讨好他人的“讨好型人格”,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一点距离,找回那个真正的自己。当我们学会拒绝,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真实、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