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包装饮用水,真的安全吗?
新华网甘肃频道报道随着夏季的脚步日渐临近,市场上各式各样的包装饮用水开始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包装饮用水已经成为了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当前我国消费瓶(桶)装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部分人群更是将其作为唯一的饮水来源。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由于健康饮水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许多消费者对包装饮用水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对于一些水的概念也模糊不清。当前市场上的一些“概念水”的标准不一,给百姓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饮用水市场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从矿物质水、矿泉水到能量水……种类繁多的饮用水产品让人难以抉择。长春市民王女士就对此感到困惑:“这些水的品质如何?微量元素的含量有没有统一标准?”事实上,和王女士有同样困惑的人不在少数。面对各种概念的包装饮用水,许多人经常感到无所适从。
据了解,当前市场上的包装饮用水主要分为两大类:天然水和天然矿泉水;另一类则是合成水,包括纯净水和矿物质水。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各类包装饮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规范不一,企业在饮用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剂和人工矿物质的现象屡见不鲜。在长春的部分超市和水站,打着矿物质水、能量水等各种旗号的包装饮用水随处可见。这些水的生产厂家多为知名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康师傅等,价格相对普通矿泉水较为亲民,因此销售十分火爆。
尽管这些水卖得火热,但消费者对于其究竟含有哪些有益成分却知之甚少。近日,记者在长春市街头随机调查了20位消费者,对于“你喝的瓶装水究竟含有哪些矿物质?它们对人体的益处有多大?”“矿物质水和矿泉水有何区别?”等问题,大多数消费者表示不清楚。
那么,矿泉水和矿物质水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差别呢?业内人士介绍,事实上,矿物质水和天然矿泉水并不等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除矿泉水和纯净水外的饮用水,大多是在净化的自来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剂和人工矿物质的“概念水”。这些添加剂的种类一般不超过三种,有的添加了氯化钠、氯化钾和硫酸镁等矿物质成分。但这些水中矿物质的含量仅为天然矿泉水或天然水中天然矿物质含量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那么饮用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国家饮用水质量检测中心的专家表示,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发展趋势,但目前我国的科技手段还无法确保长期饮用这些水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报告指出长期饮用低矿物质水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等。部分业内人士担忧,一些饮用水企业为了制造卖点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这违背了营养素添加的基本原则。由于添加的物质未经权威论证且没有临床实验报告,长期饮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我国著名水资源专家李复兴更是强调,添加的矿物质水远远不如优质天然矿泉水。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包装饮用水产品,消费者在选择时应该更加谨慎。除了关注价格和品牌外,还需要了解产品的成分和营养价值,选择符合自己健康需求的产品。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确保饮用水的质量和安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饮用水选择。关于饮用水中的矿物质添加问题,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在增加矿物质时,必须考虑到各种离子之间的平衡和拮抗作用,以免因不当添加而导致营养失衡或健康问题。
有些人认为含有矿物质的水比不含矿物质的水更健康。他们认为某些矿物质如磷、钠、氟等,在饮用水中的吸收率很高。对于锰等矿物质,大部分能够被人体吸收。但我们必须明白,日常饮水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维持人体水平衡,所补充的矿物质非常微量。
当前,包装饮用水市场的问题在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包装水,究竟哪一种更安全?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亦不容忽视。由于饮用水的隐蔽性和大众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被忽视。业内专家指出,饮用水的安全关乎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安全,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和国家水质量检测中心主任解增友等人建议,在全面科学实验完成之前,应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限制在饮用水中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他们认为,饮用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剂和人工矿物质难以保证终生饮用安全。市场上饮用水中的添加剂和人工矿物质因添加种类单一,可能导致新的不平衡。
柏广鑫指出,任何食品添加剂的添加都需要经过临床和亚临床实验。目前,尚未看到任何生产矿物质水的企业有相关的临床报告或说明。现阶段的添加方式无法保证人民群众的终生饮用安全。
“矿物质水”的名称具有误导性。消费者很难从名称上区分其与“天然矿泉水”的差异,这也可能是一种不正当的商业竞争行为。鉴于我国尚不能确定哪些矿物质、何种含量的矿物质对人体无害,因此在没有充分监测和实验结论的情况下,禁止在饮用水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既是对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的负责,也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要求。
专家强调,饮用水标准是保证行业有序发展和消费者饮水安全的必要手段。目前仍然有效的《软饮料分类》是1996年制定的,其中规定的“瓶装饮用水是密封于塑料瓶、玻璃瓶或其他容器中不含任何添加剂可直接饮用的水”并未得到严格执行。2008年末实施的《饮料通则》中取消了“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限制,这使得水市场的安全隐患陡然增加。
从国际立法惯例看,发达国家一般对在饮用水中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持谨慎态度。例如,美国在《联邦法规》中明确规定禁止在饮用水中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专家建议我国在制定饮用水细则时,应参照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来执行,以确保人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符合食品安全法规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