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攀升 上海重症资源撑得住吗

癌症治疗 2025-05-30 13:07癌症治疗www.aizhengw.cn

在新冠病毒的侵袭下,中国内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令人瞩目的低死亡记录。自上海疫情爆发以来,这一数据出现了显著的波动。

自4月17日开始,上海陆续出现了新冠死亡病例。从最初的每日几例,到后来的数十例,截至4月26日,上海本轮疫情累积的新冠死亡人数已达238人。与此上海市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数量也攀升至244例。这一数字仍在不断上升,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多位专家在接受八点健闻采访时表示,上海当前面临的危重症和死亡人数上升的趋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严重、老龄人口的疫苗接种率不高,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上海面临的重症高峰的挑战。尽管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已经开始下降,但危重症与死亡人数的攀升却不断刷新纪录,这是本轮新冠疫情带来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专家们指出,重症高峰的出现并不意外。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卢洪洲院长表示,在感染新冠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在5至7天内康复,但也有约8%的患者会发展为肺炎。在这8%的患者中,如果患有基础疾病或属于脆弱人群,病情很可能会加重,甚至发展为危重症。这些患者的病情在第二周往往会急剧恶化,如果监护不足,可能导致器官衰竭。

除了病程发展,病毒传播规律也导致了死亡人数的滞后。传染病学专家表示,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病毒会传播到更多的老年人群体中。虽然每日感染人数开始下降,但症状恶化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死亡人数仍在上升。从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对抗奥密克戎的经验来看,新冠死亡人数的峰值总是滞后于感染峰值。

上海的重症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考虑到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疫苗接种不足的态势,专家们担忧上海能否应对日益增多的危重症患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皋源主任表示,他们所在的医院近期紧急设立了ICU,床位数从最初的12张增加至36张,但仍面临巨大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上海正在紧急扩容重症床位,采取各种措施提升重症应对能力。这一过程的艰难程度不容忽视。面对老年人群体的脆弱性和疫苗接种的不足,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重症诊疗力量的建设,提高应对传播力极强的奥密克戎的能力。我们也需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降低死亡率。近日,上海最大的新国博方舱紧急改建完成,其中包括八个抢救室、一百六十个危重病床以及两千个重症患者床位。这一消息源自“微观二建”公众号。对此,一位知名三甲医院的ICU主任在接受八点健闻采访时指出,虽然病床和硬件扩容相对容易,但重症资源的难点在于医护人员的配比。

重症医学被誉为医学领域的“特种兵”,其难点在于人的训练而非设备的购置。近期,一位传染病专家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培养一个ICU医生需要长达五年的时间,而设备的采购则相对容易。另外一位ICU主任也提到,能够治疗危重症患者的专业医护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培养,而重症护理的繁重工作也容易导致医护感染,从而进一步增加重症资源的压力。

据一位上海资深医疗专家向八点健闻透露,一个重症患者所消耗的医疗资源至少是轻型患者的百倍。在疫情期间,重症医疗的力量不仅要承担重症救治的责任,还要早期识别出可能转为重症的患者。曾有专家指出,如何识别并管理可能转为重症的人群,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患者,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回顾两年前新冠疫情初期,湖北省尤其是风暴中心的武汉面临着重症患者激增的严峻形势。尽管湖北省的医疗资源仅有一个省份的配置,但确诊及死亡病例数量却远高于全国其他省份。在武汉,三家定点医院虽然拥有一定的重症床位,但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统计数据显示,湖北省的新冠死亡率较高,而武汉市尤为严重。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床位和医护人员的稀缺是导致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对于上海医疗资源的承压能力,一些专家表示乐观。他们认为上海医疗资源充足,并可以通过合理调配来应对疫情。与此本次疫情中,上海迅速调配了来自全国的资源进行支援。学界对于奥密克戎的特性已经形成了共识,虽然其导致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但由于其高传染性,在疫苗保护力不足的情况下,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的集中出现仍然几乎不可避免。

相比之下,德国病毒学家提到德国的重症病房日常时冗余运行,而非饱和运行,这使其在应对疫情时更具弹性。而在中国,医院的重症病房往往处于高使用率状态。以上海为例,虽然其ICU床位数在全国排名中上游,但床位使用率却高达95.7%,居于全国之首。这种情况使得中国在应对可能的疫情爆发时面临更大的挑战。

面对疫情的挑战,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及提高疫苗保护率是关键。对于广大不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也需要加强建设和提升应对疫情的能力。上海呼吸机与ECMO数量预估显示,资源处于高位的同时日常使用率极高。在面临可能的疫情风暴时,现有的医疗资源是否能承受更大的压力,无疑引发了广泛关注。ICU主任们纷纷表示,无论是平常时期还是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重症资源都在饱和运转,几乎没有富余资源可用。即使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上海,ICU床位的紧张状况尤为明显。对此状况的比较数据显示,美国的ICU床位数水平远超上海。更为严峻的是,我国ICU床位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某些地区在应对疫情时甚至无法调配足够的ICU资源。在以往的疫情中,一些地区因为ICU床位不足而面临艰难的决策困境。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当武汉疫情时期重症患者人数激增时,当地医疗团队迅速行动,在普通病区增设高端设备如ECMO、呼吸机,紧急搭建ICU功能单元以应对困境。这种努力的成功离不开全国最优秀的重症专家前来驰援的支援。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疫情发生在其他城市或者多个城市同时遭遇疫情,我们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这种挑战更为严峻。我们需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应对策略。

以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为基础,我们需要重新评估和优化我国医疗资源的配置。我们需要增加ICU床位的数量,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我们需要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我们还需要加强跨地区的医疗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确保在面临大规模疫情时能够迅速调动全国的医疗资源进行支援。我们需要加强对重症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我国重症医学的整体水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所展现出的决心和勇气。即使在拥有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的情况下,上海依然面临着呼吸机与ECMO数量的压力。在面对可能的疫情风暴时,上海积极寻求外部支援的同时也在努力优化内部资源配置。这种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不仅关乎上海这座城市自身的健康与安全,更是对全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时刻警醒,未雨绸缪,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可能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未来的疫情风暴时保持从容和自信。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