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癌症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以及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判断。以下是常见的诊断方法和流程:
1. 临床症状与体格检查
症状观察:持续疼痛、不明原因消瘦、长期发热、异常出血(如咳血、便血)、体表肿块等可能是癌症的警示信号。
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触诊、听诊等方式检查浅表淋巴结、腹部肿块、乳腺异常等。
2. 影像学检查
CT/MRI:用于发现肺部、脑部、腹部等深部肿瘤,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筛查的首选。
超声:适用于甲状腺、乳腺、肝脏等浅表器官的初步筛查。
内窥镜:胃镜、肠镜可直接观察消化道病变并取活检。
3. 实验室检测
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肝癌)、癌胚抗原(消化系统肿瘤)、CA125(卵巢癌)等,但需注意这些指标升高并非癌症的特异性证据,需结合其他检查。
血液常规: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或炎症反应。
4. 病理学检查(金标准)
活检:通过穿刺、手术或内镜获取组织样本,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是确诊癌症的最可靠方法。
细胞学检查:如痰液、胸腹水中的脱落细胞检测。
5. 针对性筛查建议
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长期吸烟、乙肝携带者等,需定期专项筛查(如肝癌高危者每半年查B超+甲胎蛋白)。
性别差异:女性需关注乳腺钼靶、宫颈TCT+HPV联合检测;男性需注意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
注意事项
多学科协作:复杂病例需结合放射科、病理科、肿瘤科等多学科会诊。
动态监测:疑似病例需定期复查,避免漏诊。
若出现可疑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并遵医嘱完成全面检查,避免依赖单一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