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现阶段大规模核酸用处不大
就在昨日,合肥宣布暂停了原本七天一次的核酸检测,成为首个退出常态化核酸检测的省会城市。虽然合肥此举引人注目,但它并非先行者。之前,江苏海安已经停止了核酸的常态化检测。与此山东德州观影不再强求“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广东惠州也不再要求出行旅客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江苏苏州的低风险地区更是实现了自由流动,安徽省内的黄山、宣城、淮南等市也宣布取消了原定的区域核酸检测工作。
这一切的变化,距离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时间仅仅过去不到两个月。在那时,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核酸采样的热潮,大量的“核酸采样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东吴证券的估算,所有一、二线城市常态化全员核酸的年成本高达约6700亿。
这场核酸大潮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降温。那么,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这背后又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常态化核酸检测并非高效的抗疫工具。虽然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香港第五波疫情波及的深圳,常态化核酸曾经取得过显著效果,但在更多的城市和情况下,其效果并不明显。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教授黄森忠的理论模型显示,常态化核酸在早发现方面有一定作用,但真实世界中的效果却有限。
多位专家指出,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效益在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存在巨大差异。对于输入风险较高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人员,如深圳等地理位置特殊的一线城市和口岸城市,常态化核酸检测可能具有较大价值。对于大多数风险较低的城市,常态化大筛可能并非必要的资源浪费。重点区域的核酸检测频率也有待商榷,一些专家表示每周1-2次大规模核酸已经足够发现疫情。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指出,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阶段性,在新冠流行风险极低的地区进行高频大筛可能产生大量假阳结果。黄森忠也强调,大规模核酸在筛检阶段的用处有限,最合理的用途是在发现疫情之后,快速筛出感染者。对于是否需要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这场短暂的核酸大潮虽然一度席卷全国,但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随着疫情的变化和专家们的建议,各地开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未来,如何科学、合理地应对疫情,仍然需要我们持续关注。近年来,核酸检测已成为各地防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地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城市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但背后也隐含着不可忽视的成本与代价。
对于城市来说,核酸检测是一场“硬仗”。财政要为核酸检测买单,这背后是一笔沉重的支出。据八点健闻报道,部分城市在支付核酸检测费用时存在延迟或拖欠现象。即使是经济繁荣的上海,也在五月初宣布常态化核酸检测点的免费检测服务将维持至月底。关于各城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成本预算,不同城市情况各异。除了直接的财政投入,还有看不见的代价在悄然发生。比如地铁客运量的减少,娱乐餐饮消费指数的下降等。
在深圳,地铁客运量经历了漫长的恢复期,即使疫情结束数月后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娱乐餐饮消费指数同样低迷,据公众号“城市数据团”统计,尽管疫情逐渐平稳,但消费数据并未回升至去年同期水平。据作者对比多个开展常态化核酸的城市发现,这些城市的娱乐餐饮消费指数普遍低于去年同期。通过双重差分法分析,作者指出常态化核酸检测对娱乐餐饮消费指数产生影响。人们的出行习惯和消费行为在常态化核酸下发生改变,一些原本会外出消费的人群可能选择放弃或减少消费计划,变得更加宅家。
除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外,核酸检测还增加了城际间交流的时间成本。一位南京的创业者为满足北京的核酸要求,出差时间被压缩,匆忙间难以兼顾工作与生活。对此,北京市与河北有关部门沟通建立核酸检测数据快速共享机制,实现“一地检测、两地使用”,方便通勤人员检测。这仍反映出核酸检测给人们的出行带来的不便。
尽管核酸检测在防疫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这一手段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专家提醒,核酸检测阳性并不等同于有症状或发展成危急重症。未来更有效的清零方案应借助民间力量,协助95%以上的无症状者自愈,并精准筛查出有危急重症因素的感染者,为其提供及时诊疗服务。这套方案的筛选标准是症状,通过疑似症状人群的主动就医来发现疫情并分层处置。
面对奥密克戎毒力大幅降低的情况,各地决策者应克服恐惧心理,重点保护老人和儿童等脆弱人群。在发现疫情后迅速启动精准处置即可。对于核酸检测的使用应更加精准和科学,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减轻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期待更人性化、更有效的防疫措施出现。随着疫情的不断演变,常态化核酸检测和全员筛查已经成为了有效遏制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对于零星病例的地区来说,这种措施似乎收效甚微,甚至劳民伤财。当疫情出现苗头时,这些措施又是迅速恢复社会秩序的关键。
在香港,疫情应对策略已经转向更为精准的方式。金冬雁指出,常态化核酸检测已经被更为灵活的岗哨系统所取代。在一个仅有750万人口的城市中,通过随机抽样检测便能有效地掌握疫情动态。这样的策略既节省了资源,又实现了对疫情的精准把控。
在疫情之下,香港通过疫苗接种和群体感染建立起了一道免疫屏障。这也为香港在疫情中的策略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此一些关键措施的调整使得防控策略更加灵活有效。比如核酸检测从被动转为主动,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进行精准检测。这样的策略转变使得防控工作更加高效。
专家们也提醒我们,当前我们还未拥有有效的疫苗抗病物,因此仍需要依赖严格的防控策略和常态化核酸检测。随着疫苗和抗病物研发的进展,我们的防控策略也会随之改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核酸采样亭等硬件设施虽然可能会暂时闲置,但并不会消失。它们会在疫情需要的时候随时启用,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服务。我们需要保持这些设施和人员的存在,以备不时之需。卢洪洲教授也强调了在疫情平稳期进行精准防控的重要性,提出了“应不检尽不检”的理念。在未来,随着疫情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核酸采样亭最终会被弃用,但我们也需要接受这一现实并学会与自然和解。最终我们可能会接受新冠病毒成为一种流行病的事实。因此我们需要长期准备应对新冠病毒的挑战同时也要积极寻找与之共存的途径并努力将其纳入常态化的管理范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