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秋冻”秋季养生新选择
秋意渐浓,古老的俗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再次在人们的口中传诵。这一理念,仿佛蕴含了奶奶们口中的智慧与经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盲目地遵循古老的俗语,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秋天来了,尽管有着“秋冻”的说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刻意挨冻。所谓“秋冻”,实际上是指秋季不急于增加衣物,让自己有一个适应天气转冷的过程。
小时候,奶奶总是用“古老人老话”来教导我,其中“春要捂,秋要冻”便是其中之一。长大后,我算是严格遵循了“秋冻”的原则。当别人已经穿上厚衣时,我仍穿着夏天的短袖,最多加上一件薄外套来应对秋夜的凉意。这样的习惯,使我的耐寒能力大大增强。
“秋冻”并非盲目挨冻。它的本质在于让我们有一个适应寒冷的过程。秋冬天,往往穿多了不觉得热,穿少了也还能过。这其实是一个习惯问题。以前农业社会的人们习惯于穿很多衣服过冬,但现在社会进步了,冬天很多地方都有暖空调,无需再像过去那样穿得厚重。
秋冻的前提是要适度。适当挨冻,能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和促进血液循环。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对于身体抵抗力较弱的人,如老年人、肠胃病患者等,勉强挨冻反而容易使旧病复发。这些人应该时刻注意保暖。
工作性质和生活条件不同的人,适应“秋冻”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比如,一个一大早就要骑车上班的人和一个中午大太阳时才出门上班的人,他们的耐寒能力和适应寒冷的过程是不同的。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秋冻”呢?专家指出,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看你的忍耐程度。如果你穿得单薄时感到寒冷,有“强撑”的感觉,那么就不适合“秋冻”。即使对于适合“秋冻”的人,也要适度而为,盲目推崇会危害健康。
“秋冻”最需要注意的是把握时机。当气温开始下降但并不寒冷时,不要急着加厚衣物;夜间气温较低时,一定要换上厚点的被子。也要注意保护身体的阳气和元气,因为它们是免疫力的重要保障。不要因为秋天气温还高就随意穿着夏天的行头,如凉鞋、拖鞋、吊带衫等。人体的阳脉从脚起,保护脚部就等于保护人体的阳气;而丹田是元气之根本,保护肚子就是保护人体的元气。只有阳气和元气充足,人体的免疫力才强,才不容易得病。
秋天养生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保持身体的舒适和温暖。在遵循古训的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