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欧越来越看不懂彼此
一、定位矛盾与战略互疑的迷雾
欧盟对华策略中显现出的三重定位矛盾,如同舞台上的戏剧冲突,角色间的对立与碰撞引人注目。自欧盟在2019年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以来,这种复杂的角色定位导致其在华政策摇摆不定,既寻求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如电动汽车关税谈判,又在安全议题上将中国视为“制度性对手”,这种矛盾定位不禁引发中方对欧盟战略意图的疑虑。
追溯中欧关系的历史长河,曾经的“互补性”合作框架如同精心构建的桥梁,连接双方的共同发展。欧盟近年来对“制度性差异”的过度强调,与早期“支持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昔日之桥已断。中国学界对此现象的解读是,欧盟的这种转变背离了多极化的时代潮流。
二、制度差异与沟通困境的困境
欧盟决策机制的内在矛盾犹如一块隐疾,缺乏统一的外交决策核心使得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常常受到成员国短期利益的影响。“电话号码”之问所反映的民主困境亦是欧盟面临的一大挑战。冯德莱恩“空降”欧盟委员会主席事件,更是被一些人解读为大国操纵体制的缺陷暴露无遗。
对话机制的失效如同沟通的嘈杂背景音,使得中欧沟通陷入困境。原本应是交流合作的2022年中欧峰会,却被称为“聋子对话”,凸显了沟通渠道的低效化。欧盟将经贸议题政治化的做法,如冻结《中欧投资协定》,与中方强调的“文明对话”原则形成张力,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误解和隔阂。
三、重建互动的破局之路
面对重重困境,中欧双方需寻求重建互动的路径。务实合作是对冲意识形态分歧的有效途径。在经贸领域,双方应充分利用压舱石的作用,如电动汽车关税妥协方案以及重启搁置的投资协定谈判等。在多边议题上,双方可在气候治理、全球供应链稳定等领域寻找共同利益,以此突破“制度性对抗”的叙事。
认知框架的重构亦至关重要。中方强调的“国际关系民主化”与欧盟的“时代转折”愿景存在交集,双方需超越“制度优劣”的叙事,建立基于现实利益的评估体系。例如德国智库提出的“竞争性相互依存”概念,或可为双方提供新的共识基础。随着欧洲议会选举后的权力重组,中欧关系能否突破“看不懂彼此”的困局,取决于双方能否在“竞合”常态中重构利益平衡点,共同开创双赢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