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梗怎么来的
一、词源与早期传播
1. 网红推动
“打工人”一词的起源,要追溯到短视频创作者“抽象带篮子”。在2020年发布的视频中,他通过模仿职场场景,用“早安,打工人”的调侃方式,捕捉了社畜日常中的许多细节,引发了年轻人的共鸣和广泛传播。这种轻松自嘲的方式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推动“打工人”一词进入大众视野。
2. 文化作品映射
另一种观点认为,“打工人”这个词与绘本《Cicada》紧密相关。作者陈志勇在作品中塑造的“打工蝉”角色,其面临的职场困境被解读为当代劳动者困境的隐喻,成为许多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定,为“打工人”一词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集体共创
实际上,“打工人”一词的传播并没有单一源头。在互联网时代,网民结合职场压力、自嘲文化等现实元素,通过表情包、段子等二次创作形式,逐渐形成这一符号化表达。这种集体创作的方式使得“打工人”一词更加丰富多元,并逐渐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二、核心传播动因
1. 身份泛化
与传统意义上指代蓝领群体的“打工仔”不同,新语境下的“打工人”涵盖了白领、创业者、自由职业者等多个群体,形成了一种“全民打工人”的认同感。这种身份泛化使得“打工人”成为各个阶层人群的共同标签,增强了这一词汇的传播力度。
2. 情绪载体
“打工人”一词融合了年轻人对高压职场的不满、对生活重担的戏谑,以及“认清现实但保持奋斗”的黑色幽默。这一词汇兼具批判性与乐观性,成为年轻人表达情感、宣泄压力的重要载体。
3. 社交模因
“早安,打工人”“打工魂”等口号式的传播方式,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形成裂变扩散,同时配合段子文化,形成强烈的社交模因。这种模因在社交网络中迅速传播,进一步推动了“打工人”一词的普及和认同。
三、文化内核演变
从早期的“社畜”“废柴”等消极自嘲,到如今的“打工人”,这一词汇的文化内核发生了显著演变。如今的“打工人”既承认劳动异化现象,又强调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的矛盾性。它成为当代青年人在面对生活压力和无感时,寻求心理平衡和认同感的符号武器。这种演变反映了年轻人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转变,也体现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