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肿瘤生物学特性复杂
异质性高:不同癌症类型甚至同一肿瘤内的细胞在基因和蛋白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单一药物难以对所有癌细胞有效。
与正常组织相似:癌细胞源自正常细胞突变,靶向治疗易误伤健康细胞,例如EGFR抑制剂可能影响正常表皮生长。
免疫逃逸机制:癌细胞能逃避免疫系统识别,使免疫疗法效果受限。
2. 技术瓶颈
靶点选择困难:多数关键蛋白在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中功能重叠,且部分靶点(如KRAS)长期被视为"不可成药"。冷泉港实验室研究发现,部分靶向药物可能通过未知机制起效,而非预设靶点。
耐药性问题:癌细胞可通过基因突变或微环境适应快速产生耐药性,即使初始有效的药物也会失效。
3. 研发体系挑战
临床转化率低:临床前模型(如小鼠实验)预测人体疗效的准确性不足,导致90%的候选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失败。
资金与人才缺口:抗肿瘤药物研发平均需10年以上和数十亿美元投入,但靶点同质化(如PD-1/PD-L1扎堆)制约创新。
4. 治疗理念局限
传统治疗(手术/放化疗)侧重"消灭肿瘤",但晚期癌症更需"带瘤生存"策略。目前CAR-T、TIL等细胞疗法虽在血液肿瘤中见效,但对实体瘤效果有限。
当前突破方向
ADC药物:如DS-8201通过抗体精准递送毒素,平衡疗效与毒性。
多组学精准医疗:结合基因组、蛋白质组等数据定制治疗方案。
表观遗传调控:针对非基因突变的致癌机制开发新靶点。
尽管挑战巨大,2024-2025年已有TIL疗法获批用于黑色素瘤,ADC药物在乳腺癌等领域展现潜力,显示治疗范式正从"根治"转向"慢性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