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断肋骨救回朋友
一、急救案例及其背后的故事
心跳骤停的惊险时刻,往往伴随着惊心动魄的急救案例。在杭州,一位35岁的男性在享受卡丁车的乐趣时,突发心脏骤停。幸运的是,他的朋友就在身边,立即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虽然他的按压手法并不专业,甚至导致了12根肋骨骨折,但这种迅速且持续的心肺复苏为他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在心跳停止110分钟后,他奇迹般地生还了。
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沈阳,一位药店老板对晕厥的老人进行心肺复苏,同样造成了肋骨骨折,但法院理解并尊重了他的善意施救行为,没有让他承担任何责任。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急救的重要性,以及在紧急情况下,人们愿意伸出援手的勇气。
二、急救措施的关键性
生命救援的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每延迟一分钟,存活率就会大幅下降。在上述案例中,朋友立即进行的急救措施为后续医疗介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确保施救环境的安全;通过轻拍患者并观察胸廓起伏来判断意识和呼吸;以适当的频率和力度进行持续按压,确保胸廓完全回弹。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准确执行,才能提高救援的成功率。
三、法律与道德的坚实后盾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急救可能会面临风险。《民法典》第18 4条明确规定了善意施救的合法性,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法律规定为善意施救者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我们也应该鼓励公众学习规范的心肺复苏技能,降低操作风险。对于非专业人员,可以先通过拨打120求助,然后遵从电话指导进行施救。在普及急救知识的我们也要强化社会对善意施救者的法律保障,避免因担忧责任而延误抢救时机。
肋骨骨折虽然是心肺复苏过程中的一个潜在风险,但在生命权面前,它是次要的。我们需要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会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我们也要完善法律法规,为善意施救者提供法律保障,让他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