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捏族莫把压力当借口 警惕潜意识的死本能

癌症康复 2025-05-30 07:57肝癌症状www.aizhengw.cn

专家支持

王红姣,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孙嘉仪,知音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如果心情不好,就去超市捏捏方便面”。这一行为催生了一个新兴群体“捏捏族”。他们在超市里捏碎方便面、饼干等物品,以此获得刺激和满足感。我们深入这一行为的根源时,发现宣泄压力只是表面原因。

事件背景

“捏捏族”一词最早源于网络一则帖子。帖子描述了一种行为:在超市购物时,趁服务员不注意,捏碎方便面等商品,以此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种行为迅速蹿红,成为许多白领的QQ签名。甚至有人不仅在超市捏方便面和饼干,还提出拧汽水、挤牙膏等行为。成都某超市的监控视频就记录过这样的行为。

压力只是表面原因

王红姣指出,“捏捏族”的行为与小时候玩塑料泡泡纸的经历相似,但背后的心理动因更为复杂。部分“捏捏族”是受到网络热门话题的影响,盲目随大流。他们看到别人这样做,便觉得这是一种时尚,因此加入其中。这种盲目模仿的行为在年轻人中尤为普遍,因为他们喜欢尝试新的行为,不愿被视作落伍。

除了盲目模仿外,“捏捏族”中还有一部分人是由于压力大而采取这种行为来宣泄情绪。孙嘉仪指出,这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心态不平衡等问题,他们通过捏碎商品来寻找平衡感,缓解焦虑情绪。这种行为最终可能导致他们无法自控,产生更大的精神折磨。

潜意识中的满足感

相对于前两个层次的原因,“捏捏族”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来自人的潜意识。王红姣指出,“捏”行为不仅仅是宣泄压力和焦虑的方式。为什么这些“捏捏族”不在家里捏碎一大袋方便面或饼干,而是选择在超市偷偷进行?这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冒险、刺激以及控制感。当他们的行为成功且未被人发现时,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来自于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满足。

警惕潜意识中的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具有生本能和死本能。死本能指的是破坏生命、摧毁生命的本能,包括对外界的攻击和对自身的自责、内疚等。王红姣认为,“捏捏族”的行为也是死本能的反应。虽然外表看起来并不暴力,但他们的行为反映了一种潜在的破坏心理。那些爱破坏公共财物、喜欢在墙壁上踢上一脚的人也可能表现出类似的死本能。我们应该警惕这种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破坏力量。

“捏捏族”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包括盲目模仿、压力宣泄、追求刺激和控制感以及潜意识中的死本能反应。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并关注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捏捏族的内心独白:从破坏中寻找平衡的白领心声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有一种特殊的群体悄然出现他们是白领人士,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却有一个不为大多数人理解的特殊行为:在超市里捏捏商品,或是悄悄对其他事物施加轻微破坏。许多人对此不解,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究竟是怎样的呢?是出于恶作剧还是某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或许他们自己也无法完全承认,他们只是在享受这个过程,享受这种声音和触感带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似乎成为他们在高压工作中寻求短暂放松和发泄的出口。他们又十分注重自身的素质和社会责任,不愿意将这种行为发展成暴力和给他人带来损失的行为。他们常常在内心进行微妙的平衡和挣扎。

专家为我们揭示了解决这一行为背后的策略:

反思自身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盲目跟随潮流、没有明确自我意识的人来说,深入了解自身行为的动机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深入思考自己为何选择这种行为,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那些原本用于捏商品的时间投入到其他有益的活动上,比如跑步、瑜伽等运动。运动不仅能够缓解压力、消除焦虑,还能够提升个人的力量感和自信心。观看电影、阅读书籍也是很好的替代方式,它们能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和启迪。

当内心涌起想要发泄的情绪时,我们可以寻找一些更为理智且安全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例如,撕废纸、在家中轻轻拍打物品或者打被子等。这些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同时不会给他人带来困扰。

对于那些已经养成了捏东西的习惯但又想要改变的人来说,可以尝试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筋。每当在超市里有想捏东西的冲动时,就用橡皮筋弹一下自己,直到感到疼痛并消除冲动为止。这种自我提醒和自我惩罚的方式有助于逐渐改变不良习惯。

这些内心独白和专家建议为我们揭示了捏捏族背后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和社会现象。希望通过理解和接纳,我们能更好地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找到更为健康、理智的方式来平衡工作和生活压力。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