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叙事类电子游戏
1. 《癌症似龙》(That Dragon, Cancer)
改编自开发者Ryan Green的真实经历,讲述其5岁儿子Joel因脑癌离世的故事。玩家通过父亲视角体验抗癌过程中的希望与绝望,游戏采用低多边形美术风格,流程约2小时,结局唯一且情感冲击强烈。其社会意义被评价为"电子互动式悼文",帮助公众理解癌症患者家庭的困境。
特色:双线叙事(希望/绝望)、碎片化心理描写,获2016年TGA"最具影响力"奖。
2. 《我要如何说再见》
玩家扮演打工青年面对母亲患癌的抉择,死亡议题与亲情陪伴,通过互动剧情引导玩家思考临终关怀的意义。
二、医疗模拟与科普类游戏
1. 《章鱼大战螃蟹》
以答题形式普及抗癌知识,将癌细胞比作螃蟹,玩家需正确回答治疗相关问题来"消灭螃蟹"。题库包含近500道单选题,结合奖励机制提升学习趣味性。
2. 医学生向模拟游戏
部分未具名游戏模拟癌症治疗流程,玩家需平衡化疗剂量、手术风险等,体验医者面对复杂病情的无奈。此类游戏多用于医学教育。
三、癌症主题桌游
1. 《瘟疫危机》系列
合作类桌游,玩家作为抗疫团队研发药物对抗传染病(非直接癌症主题,但机制类似抗癌协作)。支持1-4人合作,通过移动、治疗、研究等行动阻止疫情爆发,强调团队策略。
2. 《防疫战争》
不对称对抗桌游,一方扮演瘟疫破坏社会,另一方扮演人民研发疫苗,涉及恐慌管理与资源分配,隐喻抗癌中的社会支持系统。
3. 医院主题儿童桌游
如《24小时医生》《Bella the Doctor》等,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儿童理解医疗流程,减轻对治疗的恐惧。部分游戏专为癌症患儿设计,配套"情绪小达人"等主题游戏包缓解住院压力。
四、社会公益项目
医疗游戏辅导
部分医院开发游戏化工具,如"家庭医疗陪护包",通过"认识身体""我是小医生"等游戏帮助癌症儿童配合治疗,同时培训家长参与心理疏导。
这些游戏通过互动形式打破传统科普的壁垒,或传递情感共鸣,或提供实用知识,展现了游戏作为媒介的多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