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囊性癌的相关病因及临床表现
关于腺样囊性癌的深入解析
被人们称为圆柱瘤或圆柱瘤型腺癌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是头颈部的一种恶性肿瘤。这种病症由Billroth医生首次报道,并在之后的研究中逐渐揭示了其独特的性质。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它位于第二位,常常出现在小涎腺以及大涎腺中的较小腺体部位。尽管在上颌窦中出现的案例较为罕见,但其隐匿性强、侵袭性高的特性使得患者往往在发现时已经处于较晚的阶段。
这种病症与口、鼻、眼及颅底紧密相邻,因此可能引起周围多器官的病损。其独特的特性是易于沿神经侵袭,这使得其预后常常不佳。
临床表现及特点
在所有的涎腺肿瘤中,腺样囊性癌占据了5%~10%的比例,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则占到了24%。它好发于涎腺,尤其是腭部腺体。尽管在大涎腺中出现的案例较少,但它仍是颌下腺和舌下腺常见的肿瘤。在腮腺肿瘤中的比例约为2%~3%,不分男女,稍有女性偏多的趋势。患者多数在40~60岁之间。
早期的腺样囊性癌通常表现为无痛性的肿块,少数病例在发现时即伴有疼痛。这种疼痛可能是间断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从轻微到剧烈不等。肿瘤的生长期可能长达数月或数年。
肿瘤的体积一般不大,多数在1~3厘米之间。形状多为圆形或结节状,表面光滑。但肿块的边界往往不清晰,活动度差,有的甚至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由于其易于沿神经扩散的特性,不同部位的腺样囊性癌可能引发不同的并发症。例如,发生在腮腺的腺样囊性癌可能会导致面神经麻痹,并沿面神经扩展至乳突和颞骨。
肿瘤还可能侵犯邻近的骨组织,如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肿瘤可能累及下颌骨,腭部的肿瘤则可能累及腭骨。当发生于小涎腺样囊性癌累及黏膜时,除了可以触及到质地硬、表面呈小结节状的肿块外,还可见明显的、呈网状扩张的毛细血管。
这种病症的复杂性和隐匿性使得早期发现变得尤为重要,对于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检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