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结肠癌怎么办 看结肠癌治疗方法有哪些
结肠癌:无声的隐形杀手,你了解多少?
=====================
结肠癌,这一无声的隐形杀手,已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一大杀手。作为一种好发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结肠癌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至50岁的中年人群为高发群体。那么,关于结肠癌,你了解多少呢?
结肠癌背后的病因元凶
结肠癌背后的主要推手是高脂肪食谱和纤维素摄入不足。结肠的慢性炎症也会增加肠癌的发生率。家族中如果有人得过结直肠癌,那么此人患病的危险性会大大增加。除此之外,某些结肠疾病如克隆氏病或溃疡性结肠炎也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机会。除此之外,基因特征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某些家族性肿瘤综合症如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会明显增加患者的发病机会。近年来的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社会发展状况、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都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饮食因素:结肠癌的“幕后黑手”
维生素与结肠癌:病例对照研究揭示关联的秘密
探索预防结肠癌的征途上,维生素的参与不容忽视。据最新病例对照研究,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及维生素E仿佛成为我们的“生物护卫队”,与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息息相关。这种关联并非偶然,而是呈现出剂量与反应之间的明确联系。维生素D与钙的联手,更是赋予了机体一种强大的保护力量。
葱蒜类食品:天然肿瘤抑制者
葱蒜类食品如同一支潜力股,逐渐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它们不仅味道独特,更有实验证明其强大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大蒜油可以显著减少结肠黏膜细胞的损伤,使结肠癌的诱发率大幅降低。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频繁摄入这类食品的人群,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明显降低。
食盐与腌制食品:背后的隐形风险
食盐量与胃癌、结肠癌、直肠癌之间的关联不容忽视。研究显示,高盐摄入可能增加这三种癌症的相对危险度。腌制食品的消费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更是紧密相连。这种关联可能与腌制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有关,而高盐摄入可能只是伴随状态。
茶的力量:抗氧化剂与癌症预防的博弈
茶多酚作为强抗氧化剂,能有效抑制致癌剂的致癌作用。对于习惯饮茶的人群来说,尤其是绿茶或红茶的爱好者,其直肠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低。尽管关于茶与结肠癌的研究结果尚存争议,但众多研究提示茶在预防结肠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咖啡与结肠癌的关系仍待进一步探究。
微量元素与结肠癌:硒与钙的双重保护
微量元素与矿物质在结肠癌中的角色逐渐明朗化。硒和钾的低摄入量似乎与结肠癌的低发病风险相关。而钙的作用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动物实验显示它能改善肠道上皮的毒性作用。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钙摄入对预防结肠癌具有保护作用。
结肠癌治疗:手术为主,综合为辅
结肠癌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根基。根治性手术旨在彻底移除肿瘤组织。结肠癌作为一种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治疗上的挑战仍存。有效的综合治疗和适当的辅助放疗、化疗日益受到重视,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治疗失败常因局部复发及转移,包括肝、淋巴结、肺、脑等。除了提高手术效果外,综合治疗、术前准备、术后治疗随访等各环节都需精心规划,针对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整体治疗方案。
结肠癌的治疗中,同步肿瘤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其占比达到3%-9%,其中约三成是腺瘤。术前对病情的全面评估至关重要。无梗阻的患者应接受结肠全长内镜检查和气钡灌肠,这是常规的术前准备。而对于已经出现梗阻的患者,手术的分期估计更是重中之重。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诊断,但最终的分期不能仅依赖单一指标。手术结果与病理检测的结合,才能得出最准确的临床病理分期。
肠道准备是手术前必不可少的环节。患者需要在术前禁食一段时间,通常需提前住院进行逐步准备。除了禁食无渣成分饮食,还会使用全肠灌肠液进行清洁灌肠和直肠清洗。在饮食调整方面,术前两天患者应进无渣半流质,前一天进流质饮食,手术当天禁食。对于饥饿难耐的患者,可以适量摄入糖水或巧克力糖,但需避免饮用牛奶。
在肠道准备过程中,清泻剂的应用是关键。常用的清泻剂包括口服离子泻剂、33%硫酸镁、蓖麻油、甘露醇等。每种清泻剂都有其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例如,离子泻剂肠道清洁度高,但对肠梗阻、心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等患者需慎用。硫酸钠亦可代替硫酸镁,对肠道刺激略低,更适合有不全性肠梗阻的病人。甘露醇在肠道中分解后会产生易燃气体,使用时需注意安全问题。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外科手术的原则。手术的根本目的是根治,但根治与姑息性手术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根治术需要切除相应的淋巴回流区域,具体的结肠切除范围取决于需要清除的淋巴引流和血管范围。血管切除的越多,需要切除的肠管也就越多。
现在,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不同部位的结肠癌根治切除的范围和步骤:
1. 右半结肠根治切除:针对右半结肠癌,需要切除盲肠、升结肠、肝曲及近段横结肠等部位。结扎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结肠中动脉的右侧分支,并切除10cm的回肠末端。真正的根治手术应尽可能靠近肠系膜上动脉切除结肠中动脉主干,有时可能需要保留结肠右曲。
2. 横结肠癌根治切除:涉及横结肠大部及大网膜的切除,目标是结肠中动脉与相应的淋巴回流。根据肿瘤的具体位置,可能需要进行横结肠切除或扩大的左或右半结肠切除。
3. 左半结肠癌根治切除:需要从乙状结肠系膜开始分离,沿结肠旁沟将结肠推向内侧。在游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出血和损伤周围器官。
4. 乙状结肠癌切除:重点在于分离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并结扎系膜血管。大部分位于乙状结肠的肿瘤,需要在左结肠血管之下结扎血管,然后切除乙状结肠。
关于根治与姑息切除的选择,以往认为有转移就不能根治,但现在有报道显示,即使肿瘤已经固定,进行根治性切除后仍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对于是否进行根治性切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团队的判断来决定。手术过程中需要极为细致和谨慎,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效果。结肠癌转移灶处理策略
在结肠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远处转移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据数据显示,约15%~20%的结肠癌患者面临远处转移的问题,其中一部分人曾接受过所谓的“根治术”,高达80%的患者在外科手术治疗后的三年内出现复发。这些复发灶最常见的位置是肝脏,其次是腹腔、盆腔、腹膜后及肺部。多数情况下,这些转移灶是多个并发的。
针对这些转移灶,医生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处理策略。特别是对于肝脏转移,因为肝脏是结肠癌转移的主要靶器官,一般可以考虑进行切除手术。术后结合局部冷冻化疗或全身化疗,患者可以获得20至40个月的中期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甚至可以达到25%~48%。对于那些成功切除原发灶后,距离肝转移发现时间越长的患者,预后通常越好。
针对不宜手术切除的病例,如多发转移灶、肝功能失代偿及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肝动脉化疗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这种化疗方式具有定向性的局部性特点,可以通过术中置管、药盒化疗、经皮肤腹腔动脉插管化疗等方式进行。近年来,经药泵(盒)持续灌注化疗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Uchida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对比了全身和肝动脉给药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效果。结果显示,肝动脉给药的效果明显优于全身治疗。即使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过以氟尿嘧啶为主的全身化疗的患者,采用特定的药物组合,其有效率仍然可以达到30%~50%,平均生存期超过1年。
关于肝动脉灌注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药物剂量选择以及其在治疗中的地位,目前仍在研究阶段。关于动脉和全身给药对生存率影响的随机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尽管存在一些未解的问题和挑战,但医学界仍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期让更多的结肠癌患者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