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肿瘤标志物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或物质(肿瘤标志物)来提示可能的癌症风险。常见的指标包括:
AFP(甲胎蛋白):用于肝癌筛查。
CEA(癌胚抗原):与结肠癌、胃癌等相关。
CA125:常用于卵巢癌筛查。
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针对男性前列腺癌。
其他糖类抗原(如CA19-9、CA724):辅助消化系统肿瘤诊断。
若指标轻度升高,可能与炎症或其他因素有关,需2~3个月后复查;若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2~3倍),需进一步检查。
2. 影像学检查
低剂量螺旋CT:肺癌早期筛查的金标准,尤其适合长期吸烟或高危人群。
超声检查:用于甲状腺、乳腺、肝脏等部位的肿瘤筛查(如B超发现肝脏结节需结合AFP检测)。
钼靶检查:乳腺癌筛查的重要工具,建议40岁以上女性定期进行。
3. 内镜检查
胃肠镜: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可发现早期胃癌、肠癌及癌前病变(如息肉)。
鼻咽镜/喉镜:针对头颈部肿瘤的筛查。
4. 其他专项检查
宫颈癌筛查:结合TCT(细胞学检测)和HPV病毒检测。
大便隐血试验:结直肠癌的初步筛查,异常者需进一步肠镜检查。
触诊与自我检查:关注身体异常硬结、黑痣变化、不明原因溃疡等,这些可能是早期癌症的信号。
注意事项
高危人群(如家族史、慢性疾病患者)需根据年龄和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筛查计划。
综合评估:单一检查可能存在局限性,需结合多项结果和临床症状判断。
早期发现癌症的关键是定期体检和针对性筛查,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