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与全球负担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2024年):赫捷院士团队分析了2020年全球消化道癌症的终生发病风险,指出肺癌、肝癌、胃癌等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癌种,其中2/3的死亡可通过预防避免。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2024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年增长率达3.9%,肺癌、肝癌、乳腺癌等位居发病率前列,吸烟和饮食是主要可控危险因素。
2. 病理机制与临床影响
癌:被称为“癌中之王”,80%患者确诊时已晚期,五年生存率仅9%,典型病例从确诊到死亡仅3个月。
肺癌:晚期常见并发症包括呼吸窘迫(80%患者)、癌性疼痛(65%患者)及恶病质,多系统衰竭是主要死因。
肝癌:长期饮酒、乙肝感染及滥用草药是三大诱因,78%病例与乙肝病毒相关,夜班工作者风险增加1.8倍。
3. 预防与生活方式关联
《中国癌症防治指南》(2023年):强调、限酒、规律作息(熬夜使风险增30%)及控制体重(肥胖关联13种癌症)。
膳食因素:高农残叶菜、储存不当的根茎类蔬菜(如发芽土豆)及油炸食品含I类致癌物亚硝胺,增加胃癌风险21.3%。
4. 治疗进展与挑战
《Nature》子刊(2025年):发现PPP2R1A基因突变可增强卵巢癌免疫治疗效果,为精准治疗提供新方向。
新型纳米药物DPA NPs:通过靶向递送化疗药物并激活免疫反应,在黑色素瘤模型中显著抑制转移。
5. 争议与反思
维生素补充风险:过量β-胡萝卜素(肺癌风险+20%)和维生素B3(乳腺癌脑转移风险+27%)可能致癌,需谨慎使用。
癌症命名改革:部分低危癌症(如某些甲状腺癌)被过度治疗,需调整临床管理策略。
如需具体文献全文,可通过提供的链接访问原始研究或数据库(如掌桥科研、知网等)进一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