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诊断癌症是一个多步骤的综合过程,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以及最终的病理诊断。以下是具体方法:
1. 病理诊断(金标准)
细胞形态学观察:通过显微镜检查组织样本,癌细胞通常表现为分化差、异型性明显(如细胞核增大、染色加深)、核分裂象增多等特征。
组织结构分析:癌组织会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呈现紊乱排列,免疫组化技术可进一步确定肿瘤类型和来源。
样本获取方式:包括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标本、内镜取样(如胃镜、气管镜)或胸腹水细胞学检查等。
2. 影像学检查(辅助定位)
常用技术:CT、B超、MRI、PET-CT等可发现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周围浸润情况,但无法单独确诊癌症。
特定部位筛查:如肺部CT查肺癌、乳腺超声查乳腺癌、胃肠镜查消化道肿瘤等。
局限性:影像学仅提示可疑病变,需结合病理验证。
3. 肿瘤标志物检测(辅助参考)
血液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25/CA199)等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肿瘤,但需结合其他检查。
体液检测:胸水、腹水中也可检测标志物,辅助判断病情。
4. 临床表现与体格检查
症状评估:如不明原因疼痛、出血、体重下降、长期咳嗽或淋巴结肿大等。
自检方法:皮肤痣变化、乳房硬块、口腔溃疡长期不愈等可通过简单自检发现异常。
5. 综合评估与分期
病理报告关键指标:肿瘤分级(如高级别提示恶性度高)、基因突变(如TP53/KRAS)、脉管癌栓(提示转移风险)等影响治疗方案和预后。
全身评估: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有远处转移,确定癌症分期。
癌症确诊需以病理为核心,结合影像、标志物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定期体检和针对性筛查对早期发现至关重要。